社会上大多数的人认为提高所得对于个人的健康会有帮助,尤其是对于低所得的人而言。所以高所得国家的居民平均寿命较长,而在同样一个社会中,高所得者的平均寿命也比低所得者来得长。
正因为所得与健康程度的相关性很强,让许多人认为提高所得,或者政府发放的金钱补助,对于人们的健康应该会有正面的影响。然而,关于这样一个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直观认知,近年来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却发现非常迥异,甚至完全相反的结果。
现金召唤死神
美国的两位经济学家William Evans跟Timothy Moore在2007年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他们在该研究中估计了美国社会保险年金、军人薪饷、2001年退税以及阿拉斯加永久资金孳息等四项现金给付对于受领人健康的影响。他们惊讶地发现,受领人在现金核发之后的几天到一周左右的时间内,死亡率有跳升的现象。而且很奇特的是,这个跳升的情况在这四个性质非常不同的计划上都很显著地出现。
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原本应该对受领人产生帮助的现金核发,怎么反而「误了卿卿性命」?两位经济学家对此提出的解释是,受领人在得到现金后确实提高了消费,但部分的消费活动,例如旅游等,会增加交通意外发生的机会,导致死亡率增加的现象。
不过,所幸的是,这篇研究所发现的死亡率增加的效果,只有在现金核发的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出现,这个短期的效果并不会长期地延续下去。
现金与毒品
可能有人会说,旅游虽然略有风险,但毕竟属于正向的消费活动,我们不能因此抹煞消费增加所带来的好处。但美国另外两位经济学家Carlos Dobkin与Steven Puller发现了更糟糕的「消费」也会在现金核发后增加。
这个消费就是毒品。
两位学者研究政府的一项年金的效果,发现每个月发放后的五天之内,医院内关于吸毒过量的病患会增加了23%。除此之外,他们的发现也显示在这五天之内的死亡率比平时增加了22%。
「满荷包」效果
两位学者将这样的现象解释成现金给付的「满荷包」效果。因为现金发放是按月给付,所以许多手头不宽裕的受领人每个月在收到给付前,手头上的现金都花得差不多了。到了发放日当天,突然一大笔现金进帐就如久旱甘霖,许多短视的人会觉得荷包满满的,应该好好地「庆祝」一番。有些人会用「大吃一顿」来庆祝,另有一些人会为了追求刺激而增加具有危险性的消费,例如吸毒。
为了降低这种风险,两位美国学者建议应该将现金给付的频率增加,而将每次领到的额度等比例减少,应可有效地避免这种满荷包效果。另外一种可以尝试的作法是改用实物给付,而不是发放现金。
不同的人在消费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异质性,不能单纯地假设人们在收到现金后,只会将钱花在具有正面意义的东西上,例如教育与健康。Thinkstock
有了毒品,酒精还会远吗?
除了毒品之外,另外一个大家可以想得到的「坏消费」应该是酒精。
2008年美国政府为了因应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当年5月透过「经济刺激给付计划」将超过1,000亿元的美金发放给大约一亿三千万的家庭。两位美国经济学家Tal Gross和Jeremy Tobacman针对这项大型给付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给付后23周内,医院急诊室收到的跟毒品以及酒精有关的病患都有增加的现象。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我们可以从这些研究学到一个很重要的教训:不同的人在消费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异质性,而不同的人由于需求不同,所以现金给付会刺激到的消费内容也不同。
我们不能单纯地假设人们在收到现金后,只会将钱花在具有正面意义的东西上,例如教育与健康。人们的所得增加后,赌博、酗酒、吸毒等都是可能会随之增加的「消费品」。
另外一个启示是现金给付的效果应该分短期与长期来看待。就目前的研究发现而言,现金给付的坏效果似乎都集中在短期。台湾各项公共福利政策虽然规模上还不能跟欧美国家相比,但现金给付的项目也相当多。因此,对于这些短期效果的研究,将会对台湾福利政策的拟定具备高度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