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古知新

且看留白处

互通有无 玄妙可见
Getting Images
第5期
岳玹
现代人不妨放空自己,从「有」到「无」,展现更高的智慧。

有一句话叫:「莫让青春留白。」这句话似乎把「留白」看成一件坏事。不过,东方传统却把「留白」当成一种境界。其中有若干学问,令人深省!

留白奥妙之处

「留白」在艺术中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例如:编辑版面时,低手往往会把版面填满;高手就会善用留白,让主题突显。当然,大多数读者不会注意到留白处;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却早已被「留白」所影响,这就是奥妙之处。

又如夜空,人们多看月亮、看星星。可是,无月无星之处却有大片的留白。可以说,人眼所不见之处都是留白。留白的领域其实更为广阔,只是现代人越来越狭隘,终于忽视了「留白」的地位,终至于人们忙忙碌碌于用废物把可贵的留白填满,而不知如何从留白处创造出更多的存在!

无形胜有形

古人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过,人们知人论世往往从「为」的角度出发,看看这个人干了什么。如果是这样,那么颜回就是庸庸碌碌之徒。可是,孔夫子却称赞颜回。为什么呢?颜回就是很穷,但是却不改其乐。为什么这么不积极用世的人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为什么伯夷叔齐两个人会在史记的列传里被列为第一。他们又无显赫之事功,为什么只因为「不食周朝的食物而饿死」就被列第一呢?他们留下的是什么?懂得看其留白,看其「有所不为」的部分就知道古人论人的标准。他们重视的是无形的精神。

再说一个人物──韩信。他明明本事很大,为什么会闹到去要饭呢?为什么要从人家胯下钻过去呢?这是他「有所不为」的地方。正因为他坚守这个「有所不为处」,所以他日后又做出一番一般人做不出的大事业出来。后来,他明明可以起兵造反,鼎立为三,他为什么不呢?也是因为他「有所不为」,当然,他最后被杀了。他是不是失败了?不是!他留在人们的心目中了,成就了大有!

如果这个世界大家都往「有」的那个部分去「为」,那么这个世界就会走向争夺与毁灭。如果,这个世界很多人的心灵层次很高,能出入「有为」与「无为」之间,这个世界就会均衡。

浅见「极端有为」

可惜的是,现代人不重视这一套。所以,当代人的价值观是极端有为的。这个价值观是这样的:「有钱是好、清贫不好」;「忙一点好,无事不好」;「做一点什么比什么都不做好」。

如果,大家都把「无」当成不好,那就会像现代人这样,几乎每个人都把自己丢在追求「有」的生活中,那么最后就成为「有」的奴隶。如果,人懂得用留白来提升自己,那人就懂得如何退于无,出于有,终可契入于道中。如果连「无」不见了都没警觉,那么事情可就严重了!

深虑「无中的有」

从历史的角度看也一样。写史是乱世最好写,因为几乎每天都有题材可以记录。相反的,上古之太平世很难写,于是古代只有宗庙祭祀的时候才会留下若干纪录。或是古人铸鼎要留给子孙什么时,才会有这些纪录。其实,从看其留白处的角度来看,「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没有人所认为的圣人,也就没有所谓的大盗,没有什么可记的正好是太平的最佳明证。懂得「没有」与「有」的互通之道,才会理解历史的基点与定位。

从看的角度来说,一般人都着重在「说了什么」、「写了什么」;可是有几个人留意「没说什么」、「没写什么」。然后再自问:「为什么没说」、「为什么没写」。再思索一下:「没说的是什么」、「没写的是什么」。然后,懂得从已知的「有」去领悟与展现更多藏在「无中的有」,那就是智慧。

老子说过:「大音希声」、「大器晚成」等等。其实,看看老子留白的地方,也许道理背后的道理会自己说话!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世界經濟、QE,以及安倍三箭的前景
全球和各國的經濟波動不定,問題也層出不窮,但其背後主要還是幾個重大因素在推動。不管是要掌握經濟的動向,還是要擬訂正確的政策,…
你該考研究所嗎?(之一)
「我該考研究所嗎?」這大概是許多大學生到了大三、大四的時候,面對未來的生涯發展,心中最常浮現的疑惑之一。身為教師,…
握握手 好朋友
「握握手,好朋友!」小孩子們吵架,大人往往是這麼勸架的。長大以後,慢慢兒的,「握手」成了社交禮儀,雖然有肢體接觸,可是可以完全不帶有情感…
北韓飛彈強化台美關係
金正恩上台五年來,北韓已進行六次核試驗,引起國際社會強烈反彈,尤其美國更表示不可容忍。川普總統在幾周前的聯合國大會首次演講時,…
中國緣何此刻啟動釣魚台爭端?
9月15日開始,中國因日本將釣魚台國有化而高調發難,將本土變成了反日戰場,不僅在全國數十個城市裡發動對日本商店工廠的搶、砸、燒,…
「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澳洲人
最近澳洲「全國衛生及醫院改革委員會」公布了一份改革澳洲醫療系統的過渡性報告,在澳洲媒體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傾聽的藝術
在職場中,相信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雖然你數次的去拜訪客戶,但很遺憾的,對方似乎對你所提的企畫不感興趣。於是,雙方逐漸地疏遠,…
公務人員考試的「協和號效應」
據報載,公務人員考試報考人數逐年下降,於是筆者查閱考選部的資料。果然,高、普、初、特考的報考人數高峰在2012年,達53.7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