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界2011年最轟動的盛事,就是《賽德克•巴萊》的上映。魏德聖導演把塵封80年之久的台灣日治時期重大史事「霧社事件」,經過12年的籌劃,終於搬上大銀幕。
「你有沒有去看《賽德克•巴萊》?」成了親朋好友之間津津樂道的話題。2011年底,《賽德克•巴萊》上、下集票房收入直逼9億,風光包辦台灣年度華語片票房冠軍及季軍。空前的盛況除了為長期低迷的國片注入一股令人振奮的強心針,也讓原住民意識抬頭。《賽德克•巴萊》更獲邀參加第68屆威尼斯國際影展,並評選入圍正式競賽片,受到國際矚目。
夢想 是留給堅持到最後的人
《賽德克•巴萊》電影夢想的起源,來自一本由邱若龍所畫的漫畫《霧社事件》,內容讓魏德聖感動不已,進而啟發他想將這部壯烈的故事拍成一部史詩電影。
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我是一個沒有夢想的人,但是你有,要拍就去拍吧!」魏德聖的妻子對他說。為了讓魏德聖一圓電影夢,她先拿出100萬元當資金,之後又簽了一張1,500萬元本票當連帶保證人,讓魏德聖能義無反顧地拍《賽德克•巴萊》。
從最初發想、彙整史料、企劃劇本和拍攝後製,整整超過12年的籌劃,一度因資金不足而無法開拍。也許是「天助自助者」,魏德聖執導的《海角七號》於2008年上映後創下當時全台最高國片票房紀錄5.3億,讓他拍攝《賽德克•巴萊》的夢想終於水到渠成。
然而,重啟《賽德克•巴萊》拍攝計畫後,各項人力動員和籌措資金的過程,加上高達新台幣7億的成本預算,讓拍攝過程困難重重。因資金短缺,還得到處借錢,但也有不少藝人朋友和企業主伸出援手,幫助魏德聖度過難關。他稱這200人為「天使」,更在電影尾聲列出天使名單,致謝時間長達8分鐘。
從《海角七號》開始掀起國片熱潮
《賽德克•巴萊》除了動用《海角七號》中的幾位演員,如田中千繪、馬如龍、鄭志偉等;另外也請了原住民籍的歌手和演員,如徐若瑄、馬志翔、溫嵐、羅美玲等;更用了眾多原住民素人演員,其中不乏完全沒有演戲經驗者,經過訓練課程,最後恰如其分地演出了各個角色的靈魂。
其中,備受矚目者就是飾演中年莫那魯道的林慶台以及飾演青年莫那魯道的大慶。「年輕的莫那狂傲不羈,中年則是沉穩、謀略中帶著殺氣。」從未演過戲的他們,將莫那魯道詮釋得活靈活現。《賽德克•巴萊》意外捧紅了片中多名原住民素人演員,他們的演技和在片中所詮釋的角色,深受觀眾喜愛,其臉書專頁擁有眾多粉絲支持。
該片除了籌備與拍攝過程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之外,金馬獎的成績也備受矚目與期待。2011年第48屆金馬獎,《賽德克•巴萊》入圍15個獎項,最後勇奪最佳劇情片、最佳男配角(徐詣帆)、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何國杰)、最佳音效(杜篤之、吳書瑤)、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王偉六)和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共六大獎項,成為本屆的最大贏家。眾望所歸讓該片喜上加喜。
魏德聖不僅以《海角七號》和《賽德克•巴萊》締造了近年來台灣國片的票房奇蹟,他的成功經驗更鼓舞了其他無數台灣電影工作者。
《海角七號》與其後多部國片的熱賣,無不讓片商和觀眾對國片的信心起死回生,從2008年的《海角七號》,到2010年的《艋舺》,2011年的《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破億」的優異成績被視為國片票房的指標,不僅掀起了國片熱潮,支持國片也宛如全民運動。此外,電影的周邊商品和拍攝片場,也帶來經濟效益,進而帶動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無怪乎魏德聖說:「電影投資這東西是你們一輩子都評估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