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谚有云:「立秋之日凉风至。」立秋之后,气候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逐渐变得干燥。中医师邓正梁表示,秋天的燥气容易伤肺,以中医五脏养生观点来看,「秋季养肺」便是养生保健康的王道。《内经》中说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及「燥胜则干」,指燥气偏胜而导致干燥少津的病理,此时容易出现口角发炎、皮肤干裂、鼻出血、便秘、哮喘燥咳等问题。因此,邓正梁建议秋季饮食应遵循「养阴防燥」的原则,适当食疗「收敛阳气」,将补品中的有效成分存于体内,有助于应对寒冷的冬季。
秋天进补 有宜有忌
个人体质不同,所需的补品亦不同。有效的进补应按照体质来补血、补气、补阴、补阳,方能对症下药。进补原则在于取其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盲目进补,反而得不偿失。
● 适宜
1. 吃粥:
夏天难免多吃冷食冷饮,脾胃功能因此减弱,免疫力下降,到秋天不妨经常喝些粥来和胃补脾,润养肺燥,尤其以粳米、糯米煮的药粥,有健脾胃、补中气的功效。
喝粥有助于发汗、散热、祛风寒,加速感冒的治愈;老年人脏腑衰弱,血气虚少,肠胃功能减弱,吃粥容易消化,亦能补充水分、防止秋燥。
2. 润肺健脾:
秋天养生特重润肺防燥,尤其是肺、脾两脏。多吃蜂蜜、银耳、芝麻等甘润食物,能润肺、补养肺阴、润肠通便。
自古有「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的说法,早上喝一小杯盐水,睡前1小时左右喝杯蜂蜜水,既能补充水分,又可预防便秘、调节胃肠、镇静安眠,提高睡眠品质。
● 不宜
1. 进补过量:
进补时饮用太多能行气活血的汤水,可能会出现流鼻血、喉咙痛、生暗疮、大便干结等症状,加重脾胃、肝脏负担,使得消化功能紊乱,故进补过量反而伤身。
2. 油腻辛辣:
葱、生姜、辣椒、花椒等辛辣的调味品烹煮时水分散失较多,进食的时候要用唾液来帮助消化,导致秋燥的症状加深,不宜多吃。
「少辛增酸」,秋季宜多吃甘酸食物,南瓜、红枣、红萝卜等甘味食物能缓急、中和、补益身体;山楂、西红柿、木瓜等酸味食物可生津、止渴、收敛,有效预防秋燥。
● 秋天进补食物推荐
山药:老少咸宜,体健、体弱者均可食用。
百合:具有清火、补肺、润肺、养阴、止咳、安神、消除疲劳的功效。
栗子:能健脾养胃、补肾强骨。
莲子:可祛余暑、强筋骨、利耳目、除寒湿、滋补强身。
莲藕:能清热除烦、健脾开胃、宁神补血。
红枣:可滋阴润燥、益肺补气。
牛羊肉:可温补气血。
白扁豆:健脾胃、增食欲,煮粥或煎汤服皆宜。
宁心神 起居有度
秋天饮食以「滋养润肺」为主,而养肺还需要保持心情的愉快,不可感怀悲伤。就算遇到了困难,也要积极地去想办法解决。
心平气和是养肺的最好方法,肺是呼吸器官,而情绪变化表现最显现的地方就是呼吸。呼吸急促、不平稳不仅增加肺的负担,同时也会使身体里的气外泄,这与「秋收」恰恰相反。因此,秋天的精神调养很重要。
此外,秋季天高气爽,应早卧早起,这样有益于「秋收」。睡觉的时候要保护好胸背,人的五脏穴位都在背部,如果不慎被冷风入侵,会患中风。而且我们要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增减衣服,否则会影响身体对于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容易生病。(数据源:《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