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儒门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有印象。他就是六年多前轰动一时、在台北放置17次爆裂物来表达农业问题而入狱的「白米炸弹客」。2007年特赦出狱后,杨儒门改用温和方式,悄悄展开了让「台北绿市集」遍地开花的梦想。
2007年「从里面出来」之后,杨儒门对于台湾农业的关注不改初衷:「农业是很重要的稳定社会力量。农民如果失业了,回农村种田,有东西吃不会饿死。此外,农村有社群力量,彼此提携帮助。乡下方圆一公里内连猫要生都知道,关系很紧密,大家可以交换食物。今天如果在城市你没饭吃怎么办?」
但是,未来要怎么走?他开始思索着。
取法香港:定位「永续」农学市集
一开始,杨儒门在「回乡种田」或是「成立市集」两个选择中犹疑。虽然关注农业,但两者却都不是他在行的事。2008年,和朋友去香港观摩「大埔农墟和天星码头农墟」后,让他对有机、农民市集产生了想法。
台湾人去香港,通常只知道逛街购物,只看到高楼大厦,不知道其实香港有60%以上是绿地,和台湾很相似。而在这个丸稠之地中,登记农夫的有一千多人,其中约60人从事有机耕种。主要的农夫市集有大埔农墟、湾仔农墟、嘉道理农墟和中环天星码头农墟。香港做有机、无毒市集比台湾约早了两、三年,杨儒门表示:「香港99%以上食物来自中国大陆或进口,有谁会想到香港本地还有人种田?大家想到香港,都只想到百货公司。」
杨儒门说这种刻板印象,反而让消费者对香港自产的作物产生疑问,餐厅、店家也不见得会使用。另一方面,不用化肥、有机种植的方式成本高,单价也较高,所以这些作有机耕种的农民,都用农夫市集或办讲座的方式推广。
香港一番考察后,杨儒门心想:如果台湾也有农民市集不知有多好啊?
带着这样的悬念回到台湾,杨儒门对于如何着手还是觉得很迷惘。后来在朋友介绍下,认识了成立台中合朴农学市集的陈孟凯。杨儒门就此发现,办市集原来可以很有趣!生产者和消费者面对面地沟通,让两者关系不再只是买卖,还可以变成朋友。
248农学市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平台
2008年,在向前辈「合朴农学市集」借鉴学习下,杨儒门在台北都会区成立了有自己特色的「248农学市集」。为甚么叫248?其实只是刚好太平洋建设的老板章启明热心地提供了位在忠孝东路四段248巷里的一块地。现在这里平时是停车场,一到星期五、六就搭起棚子,成为热闹的市集。
土地有了,杨儒门想着:在这个围满水泥的都市,能不能开出花来?
要成立一个「友善环境」的绿市集,接下来必须订出农民进入市集设摊的规范,「订定规格才是市集长久走下去的方向」。杨儒门表示,市集在成立之初,曾想过把规格订在「有机认证」,这样找农友容易许多,只要勤打电话,不怕没人参加,而且不用「产地拜访」,免去舟车劳顿的麻烦。
但他问自己,要做的是「有机」还是「农业」?他发现「有机的法规」在某种程度上对「小农」是不友善的,例如零散的土地与大规模农企业的认证费用相同,转型期时间过长,认证对小农来说成本太高;而农友在转型期间,产品既不是有机,但又比惯行农法好,价格上无法依从等等问题。一味要求认证会抹杀许多小农的努力;但不要求认证,又和政府及世界潮流相违背。
现在,杨儒门认为最好的方式是透过「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平台」让两者对话、建立关系,让双方产生信任,农民在基本上有能力销售出自己种植的产品后,再去申请认证。不然东西卖不出去,又加上认证的沉重负担,认证费将是压垮农友的最后一根稻草。「毕竟农友的用心,不会因为没有认证而有改变。唯有越来越多人从事友善种植,农业才会走出一条对土地友善的路,消费者的健康也会获得保障,农友也才会拿到应有的报酬与尊重。」
简言之,「永续」是杨儒门成立市集的宗旨。
找农友:勾勒未来十年通路愿景
在寻找农友的过程中,每个农场杨儒门都亲访后,才考虑要不要让农友来市集设摊。结果平均每三个里面只有一个愿意来,尤其要让南部农友每周大老远来台北摆摊两次,对农友来说不符成本效益。面对农友的踌躇不前,杨儒门会宣扬长期投资的观念:「难道你只看短期能不能立即收到钱,不愿去付出一、两年时间,把未来十年的通路都找到?」
另一种不愿到市集摆摊的农友,是不善面对消费者、不善沟通的。杨儒门解释:「农友过去卖给盘商,听到的就是『你这东西不好,便宜卖给我』。以前的经验就是被人嫌,农业没有受到尊重,他不知道还会有鼓励的、出好价格的通路。」这样的农友,杨儒门会努力解开他们的疑虑:「难道永远只靠有机通路、超市、餐厅?如果没有把产品的好告诉消费者,消费者永远不认识你,永远无法建立自己的品牌。」
当然,也有想参与「农学市集」,但不能让他来的农友。例如,杨儒门去看农场种植方式闻到农药味,或者是大面积只种单一作物的,让人对这种农友执行「生物多样性」的能力产生怀疑。
目前农友除了在市集摆摊,杨儒门也会帮农友介绍其他通路,在248市集的农友,有合作的对象包括诚品、HOLA、天和鲜物有机养生超市、主妇联盟、饭店、温泉会馆和一些特色餐厅等。
杨儒门表示很多农友会有心理障碍,和强势通路或到企业大楼谈生意会害怕,「有农友约了一起到企业谈合作,半天看不到人,原来农友到了又坐出租车回去。」所以杨儒门会帮农友做沟通,或者请这些企业人士到市集或店里看。「我们就像是平台,帮他们接触不同通路。以前农友可能是跟有机店合作,但价钱不一定好,我们帮忙去谈,价钱好很多。百货公司愿意出比较高的价格,因为有质量,可以在台北慢慢培养自己的品牌。」
学管理:建立农友「成本、收支」观念
有了好的理念,一开始慕名而来的人很多,但几个月过去,消费者却越来越少,农友的热情也逐渐消失,请假或是告知不来的越来越多。「到2008年10月,农友不到十个人,而找人的速度,比不上流失的速度。」没有外界支持,市集运作的财务问题也浮现出来。
「我们一开始没收钱,赔很久,赔到要卖车。」在和朋友不断讨论后,杨儒门产生要有「成本概念、收支表和市集未来的展望」这三项基本认知。
「农友要有成本概念,工作人员也要有,所以我们跟农友收一个简单清洁费,不然设备哪来?也不希望市集倒掉吧!」目前248农学市集摆一天一摊收场地清洁费750元。这是因为估算农民一天最少要卖7,500元,收10%作为清洁费。此外杨儒门表示市集是协助农友销售5%的农产品。对农友来说,销售5%的农产品并不是一件难事。
在有了营运、成本概念后,市集的开伙,也是转机的一部分,农友轮流准备食材在市集煮午、晚餐,大家有机会品尝彼此的农产,消费者也可以共同分享。杨儒门说,这样的「人情味」,也让市集慢慢蓄积人气。
渐渐地,市集的运作稳定下来,农友流动率降低,基本的消费客群也建立起来。「248巷快半年没收过新农友了,除了季节性的变动,流动率不高。」杨儒门感到很欣慰。
杨儒门表示,在市集摆摊的农友里,目前有8个已做出自己的品牌,包括做果酱红到国外的在欉红、做棒冰的春一枝、做麦芽糖的来春嬷、萤火虫农场、福山农庄、雨林咖啡、鸿安圆农场及五兄妹农庄。「来春嬷的麦芽糖,在市集从零开始做起来。米其林三星法国主厨Christian Le Squer特地来买她东西,还上电视。结果农友问我米其林是卖轮胎的?」杨儒门很有信心,因为这8个经验如果用在第9个、第10个成功的话,表示这方式可行。
「248农学市集」站稳脚步后,今年3月与7月,杨儒门又分别在天母开设「天母农学园」,在台北信义区的「四四南村」眷村旧址成立集在地农产、文创商品及文艺表演的「假日简单市集」。杨儒门对台北消费者的绿色意识觉醒「很有信心」,认为绿色市场潜力无穷!
杨儒门目前在台北的三个固定「绿」通路
248农学市集
台北市忠孝东路四段248巷内
周五14:00~20:00
周六10:00~17:00
简单市集(Simple Market)
台北市信义区松勤街50号
( 四四南村)
周日14:00~20:00
天母农学园
(结合教学、贩卖的实体店铺)
士林区士东路286巷31号
周一至周日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