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意来自人性,它不是让你觉得很惊吓,而是让你很舒服,表达一种简单、来自于生活的经验。」在乡下做设计的服装设计师康嘉伟,将自己的life style与设计结合,传达轻松快乐,创造流行……
拿着台湾著名服装设计师康嘉伟创作的服饰,看到吊牌上的住址「博文街120号」,令人不由自主地猜想,这是哪儿?
「博文街120号」,指的是「嘉义朴子市博文街120号」。
服装设计师为带领流行,通常会把工作室安置在大都市某个百货公司群聚或人潮拥挤的闹区,好掌握瞬息万变的流行脉动,以便引领时尚的步伐。
然而,出乎意外的,台湾著名服装设计师康嘉伟的住所与工作室,竟是坐落在嘉义的乡下。
日本职人精神 乡下做设计
仲夏午后,艳阳下的台北市显得有些死气沉沉。中山捷运站附近一个不起眼的小街角,有一间别致的服饰店──MistyMint,那里是台北唯一贩卖康嘉伟品牌服饰的地方。
下午一点半,刚从嘉义赶到台北的康嘉伟,和MistyMint的老板缓缓拉起铁卷门,走进店里。
MistyMint里摆满了各式小量生产的品牌服饰,门旁的落地窗边放置了一排色调柔和温暖的背心,这些就是康嘉伟的心血结晶。他悠闲地拿起自己设计的服装,一边缓缓说道:「我想让人家知道我是一个在乡下做设计的人。像日本职人,在乡下做东西,有人会由东京来采购。不一定要在台北做设计!」
康嘉伟身穿白色T-shirt、黑色短裤,搭上一件自己设计的轻便背心,头戴草帽,像是一个来自森林的旅者。随和却有型的打扮加上一贯轻松的神情,全身上下传达着他的服装设计概念:「创意来自人性,它不是让你觉得很惊吓,而是让你很舒服,表达一种简单、来自于生活的经验。」
康嘉伟的设计恰如其人。然而,以前的他并非这么想。
首次创业 历经市场洗礼
康嘉伟毕业于实践大学服装设计系,大学时代即展露设计的才华。创作力十足的他,大三时就代表台湾参加法国新人奖竞赛;1996年参加日本亚洲设计大赏获得第三名;1997年获得访拓会新人奖第二名;今年3月底受邀参加2010日本东京时装周(Japan Fashion Week in Tokyo)系列重点活动「亚洲新锐设计师观摩展」(Asian Designers’Collection in Tokyo),和其他来自首尔、曼谷等八个城市的设计师同台竞技,并在大展中大放异彩。
就像大部分年轻人的设计,大学时代康嘉伟的服装是以视觉前卫的设计为主,较不考虑实用性与市场性。大三到法国参加新人奖竞赛参展时,有外国商家大赞他的作品有创意,想跟他合作贩卖,但条件是必须提高可卖性。「买家认为服装要八折时就得卖掉,五折卖掉就算赔钱了,所以市场是很重要的。」
毕业后,康嘉伟和几个对设计充满热忱的同学一起开店,名叫「十分之七」,进驻到衣蝶百货解放区。但两年后这个设计团体因各自理念不同而解散,这段期间他体会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冲突,「朋友归朋友,创意归创意,帮忙是要付费的,每个细节都是钱,告诉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战战兢兢。」
市场与现实社会的冷暖让他沉淀下来,开始思考转变风格,回归到设计作品的本质。
深受法国人的生活态度影响
「十分之七」解散后,康嘉伟到法国准备进学校深造,但顶尖学院要求的语言门坎很高,难以进入。于是他到法国语言学校进修,闲暇时刻也会在巴黎街头游逛。
这一年半在法国的日子成了康嘉伟创作生涯的转折。他看到不同的服装颜色运用,让他设计服装的颜色从以往的灰白蜕变成具有丰富的彩色感。「台北市是没有颜色的都市,你在法国会看到漂亮的粉,那个粉不会让你感觉很stupid(笨拙),旧旧的粉,反而是很有历史感;那金色也是有点沧桑感,旧旧的。我学到了设计的颜色不是那么绝对的。」
同时,法国大小品牌服装林立,多元的气息让他体会到不同于台湾的创作价值观和生活方式。「lifestyle(生活风格)会影响设计,台湾就是你想很急促地拿到现金,很怕没有钱赚。」
他举例说,在巴黎,他惊讶地看见行驶的车辆会礼让行人。一次,康嘉伟跟一大群人过马路,有一位法国老阿伯行动缓慢,大家都已经过马路了,他还慢慢地走在道路中间,但是等待他过马路的司机并不会显得急躁不满。「车辆驾驶人会比手势示意行人过马路后,他们再开,不会像在台湾用喇叭催你。」
不只是如此,在法国的麦当劳用餐完毕后,餐盘不用自己拿回,只要放在桌上,服务生会自行来整理桌面。
设计必须以人为本 是一种lifestyle
这些都让康嘉伟感到很震惊,也开启了他以人为本的创作灵感,「这是一种lifestyle,人是最大的。」
康嘉伟说法国人对自我的lifestyle认同程度高,展现过人的自信,「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这种对自己生活方式与价值的自信使得他们的设计充满着过人之处。」说到此,他声调提高、字字清晰:「这点非常重要!」
人们做流行分析时都是以欧美时尚为分析对象,康嘉伟认为,台湾的设计师应该有所使命感,用自己的设计创造流行趋势,让别人来分析。滔滔不绝的他继续说道:「我自认为我的东西很有质量,消费者也很喜欢,但别人一听说是台湾来的,价格马上降到成衣价。我们这么努力,但国家形象还是停留在很低的位置,为甚么?因为我们自我认同度不高。」
这就是为甚么康嘉伟要把自己家的地址打在作品的吊牌上,他就是要告诉大家自己是个在乡下做设计的设计师。「台北的车子很多,反而在我们乡下有山有水,下雨后还可以看到彩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设计的空间,这就是lifestyle。我的人跟我设计的衣服是一样的,都是很轻松的、休闲的、大自然的,我自己也很喜欢骑脚踏车旅行。」
康嘉伟认为乡间的生活方式是更好的,这让他产生很强的自信,因为他的设计就是展现这些轻松的大自然气息。
Pitopaak 传达轻松快乐的品牌印象
2001年康嘉伟开创自我品牌──Pitopaak。「Pitot」是法文,代表「可爱」的感觉,paak是由他的法文名字Pak而来。Pitopaak传达了他的设计概念,表现出他想给消费者一种轻松、快乐的品牌印象。
康嘉伟的法文名字是Pak,为何Paak中间会多一个元音a呢?原来这个a是向他最喜欢的城市──比利时的安特卫普(Antwerp)致敬。
谈起安特卫普,康嘉伟眉飞色舞的程度远超过谈论巴黎时的神态,他深深地被那里的人文气息所吸引。有一次,康嘉伟在那寻找一位设计师的店,问了一位老妇人,没想到连老妇人都知道这家时尚设计的处所,「连欧巴桑都知道!他们国人真的以自己为傲,所以我认为时尚产业,应该自己人都认同自己的东西,再来做时尚分析。」
就像台湾一样,那里是多种族群的国度,有着不同的语言,却又非常团结,「那里的人很随和,不会拒绝你,设计感又强!到处都是设计『怪咖』!」
由于比利时语言里常常把元音重复,所以康嘉伟也把自己的法文名字Pak中间重复一次a,把对安特卫普的向往留在自己的品牌中。
谈起未来品牌的方向,康嘉伟希望能走向无印良品(MUJI)的型态,和不同领域的专业策略联盟,让品牌能朝向更多元、生活化的方向前进。近年来康嘉伟不断做跨领域的尝试,2008年以著名绘本作家几米的作品《完美小孩》为灵感,创作24件服饰,用服装刻画几米的故事;今年3月还与国产品牌阿瘦皮鞋跨界合作,联名创作三款女鞋,在2010日本东京时装周上一展风采。
看来,这位在乡下做设计的服装设计师,正将自己的lifestyle与设计结合,传达轻松快乐,创造流行,让台湾人越来越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