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渐暗,星期二晚上的内湖科学园区依然灯火通明。晚上7点钟,当多数上班族都还在自己的座位上埋头苦干之际,忽见几个人匆匆忙忙整理行囊,收拾桌面,准备赶往瑞光路513巷上的另一栋大楼「上课」……
上课?上甚么课?计算机?英文?手工艺?还是美食课?……不!都不是,他们是去听「健康促进」课。
健康促进?难道是在园区工作压力大到生病了吗?
非也。这一群去上课的人挺健康的,可不是生病了要去治病的人。
那为甚么要去上课?而且还是上「健康促进」课?
其实,这是一种正在兴起的新型态健康产业,从事这项服务的业者,希望让社会大众有效地远离疾病,并提升自己的健康尺度。以古人的讲法,这正是所谓的「上工治未病」。
探索1:师法古人「上工治未病」
我们把时间拉到战国时代,会更理解这个道理。
一次,魏文王问被后世尊为第一神医的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疑惑地问:「那么为甚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认为自己有病,因此不愿即早认知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刚刚发作之时,刚发作时症状大都是轻微,因此一般人都以为他只能治一些小病,所以他只在我们的村里小有名气。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看见的都是我在经脉上扎针、放血,或是切肤锯骨等大手术,所以他们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因此名气才响遍全国。」
故事中,扁鹊解释了医术的最高境界──在疾病尚未出现征兆前就把病因移除。同样道理,藉由健康管理达到健康促进的概念,也是在疾病尚未出现前就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健康,而不是得病了再去医治。
「健康管理」相对于「疾病管理」,界线就在于疾病。有病前采取健康的管理措施以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称之为「健康管理」;而对于疾病的照护措施,则称之为「疾病管理」。
探索2:「健康促进」葫芦里卖甚么药?
早在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加拿大渥太华(Ottawa)举办第一届健康促进国际会议上,就制定了〈渥太华宪章〉,里面对「健康促进」如此界定:「使人们能够强化其掌控并增进自身健康的过程。」台北护理学院医护教育研究所的高毓秀副教授如此解释:「健康促进包括倡导个人和小区的健康认知,改变态度以促使行为的改变,及寻求改善健康的方法。」
一般医疗把「疾病预防」工作按照程度分成三段五级。所谓「三段」是指初段预防、次段预防、三段预防。健康促进属于初段预防,是第一级的预防阶段,也就是在疾病出现症候之前,就进行预防的工作;内容包括卫生教育、注重营养、注意个性发展、合适的工作娱乐与休闲环境、婚姻座谈和性教育、遗传优生、定期体检等等。
相较于人们习惯有病才去医院治疗,「健康促进」概念强调的是正面、积极的态度与方式促使自己健康,以便远离疾病;方式则包括改变自我生活态度、改善周边生活环境等等。这种在疾病出现前就积极主动去改善健康的正面态度,有别于被动的疾病治疗。
由于人口老化,疾病结构由以往的「流行病」转为「慢性病」。打针、吃药、外科手术,对于慢性病改善健康的效果不复以往。很多民众进行健康检查后,发现「红字一堆」,受到惊吓后才去试着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而现在也有越来越多人愿意在疾病或是健检里出现红字之前,就采取健康管理的措施。
近年来台湾人愿意自费做健检的比例显著增加。一方面表示健康意识日渐深植人心,另一方面则显示以健康管理来达成健康促进的商机浮现,并逐渐带来新的商业型态。工研院产经中心分析师张映慈表示:「预防与健康促进策略,是健康产业未来的发展重点。」
表1:台湾主要健康产业产值
业别
产值
医疗保健服务业
4,400亿元
保健食品与健康相关食品产业
600~800亿元
照顾服务业
600亿元
保养品
400~500亿元
健身器材
150~200亿元
健康量测器材
100~150亿元
健康居住建材或家具
100亿元
洗发精
100亿元
面膜
30亿元
数据源:台湾健康产业协会
探索3:健康产业是「明日之星」
勾勒整个健康产业的发展情况,发现健康产业的产值近年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工业技术研究院在2000年成立的「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Industrial Economics & Knowledge Center,IEK)于2009年底发表「未来十年想象生活新蓝图」(IEK View:Change for 2020),预估云端商机(Cloud Computing)、健康照护产业(Health)、新能源(New Engergy)与电动车(EV)四大产业,在2020年全球产值将上兆,国内产值则将突破千亿。
台湾健康产业协会秘书长黄怡菁提到,台湾整体健康产业的产值并未有明确统计,分开来估算,大致分为医疗保健服务业、保健食品与健康相关食品产业、照顾服务业等九项(参见表1)。其中「医疗保健服务业」产值最高,达到4,400亿元。
总的来说,健康产业是「明日之星」。黄怡菁认为,这些项目都可以看到产业产值逐渐攀升,而且深具新上市产品的爆发力。目前虽略逊于3C产品,但是透过不断地整合改善,前景可期。
表2:健康促进服务模式
服务模式
价值定位
商机来源
健检
•准确、安全的检测,评估报告数据容易了解。
•现有服务上加选项目。
•国家型保健或筛检计划。
•现有成人健检客户的检验项目增加。
•政府投入国家型检测计划,增加筛检人数。
健检+健康管理
•服务提供商主动与使用者每日互动。
•健检使用者使用平台,从提供服务的内容深度进行收费(如营养信息与健康餐饮订购、运动教练征询等)。
健检+旅游、养生
•以科学检验数据作为提供体验保健的基础。
•强调体验健康的诉求。
•既有健检客户服务提升,先由确认亚健康族群为对象。
健检产品+通路
•从个人化的需求作为服务基础,让个人更了解自己的健康与基因。
•扩充通路选择性,增加民众对健检产品的使用率。
数据源:工研院IEK-ITIS(2009/12)
台湾现有健康促进的服务模式
其中,「健康促进」产业当然也占一席之地。「人们能够强化其掌控并增进自身健康的过程中,所需的相关产品或服务所构成的经济活动,就是健康促进产业广义的定义。」工研院产经中心(IEK)分析师张映慈如此说。
张映慈表示,将来健康促进市场主要的消费者会是35到50岁之间的上班族,肩负上有父母、下有子女养育责任的「三明治世代」,他们对健康的重视是必然的,「当你是家里的经济支柱的时候,更容易花钱在这部分上。」
工研院产经中心整理当前健康促进的服务模式,分为「健检」、「健检+健康管理」、「健检+旅游养生」、「健检产品+通路」等四类(参见表2)。张映慈指出,其中「健康管理」有别于其他三个服务模式,是未来的商机所在,「因为每个人可以收钱,不用收很多,像手机费用一样,每个月收三、五百元,就可以让民众健康。可能一般人都会认为好啊!因为这个收费对他来说比较少。」
健康促进商业模式有待开发
不过,新的产业必须开发新的获利模式,台湾的健康促进产业仍在继续努力寻找一片天。台湾健康产业协会秘书长黄怡菁表示:「健康促进的方案应该具备有科学性、有效性及经济性,并且安全、方便及省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具备施行时的欢愉感。简单地说就是要人们乐于去做,做起来令人感到快乐。」
黄怡菁提到,这几年来卫生署针对远距医疗、远距健康照护,进行居家、小区及机构模式计划,希望吸引医疗院所、疗养中心、系统服务商、量测器材开发制造厂商等陆续投入。另外,大型电子信息科技公司英业达、大同、宏碁等都有计划地从异业投入;而上柜公司百略、泰博等则是本业就做医疗器材,从软件加值及与医疗体系合作进行扩张,但都尚未形成真正从健康促进的获利模式。
健康促进产业的三个先锋部队
如何建立健康促进产业的商业模式,把健康促进服务透过营销后推广,并且结合相关的周边产业与商品,创造出业者、消费者双赢的机会?
来头不小的「安那健康管理公司」,是由「台湾品牌之父」施振荣和「硅谷创业之神」陈五福于2006年共同创建。其宗旨是将IT信息科技技术与网络营销经验带入健康产业中,希望透过强而有力的科技技术与营销手法,将健康服务传至无远弗届。
「身体智慧有限公司」执行长郑云龙,这位「云中蛟龙」少年时代开始习武,19岁时却遭逢巨变──不慎从三楼跌落地面!在医生都不敢保证他不会终身瘫痪的情况下,没想到却因祸得福,促使他从一位整脊、整骨的复健师,一路走到传播健康知识的创业者。
另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这「三高」与肥胖,几乎是现代人健康的头号困扰,许多人藉由药物减重、吃药降血压,却常常不得要领。「代谢型态公司」告诉你,其实不用吃药,只需要依据自身的代谢型态,吃对的食物,就可以远离「三高」,拥有「一身轻」的身材。
以上三个案例,表露的不只是形成中的崭新健康理念,其中更蕴含着无限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