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余仪呈还是荣总家庭医师科的住院医师时,就对医疗制度改革特别关心。那时他就深切体认到,健保给付制度关系到健保是否能走向正轨,所以借了许多公共卫生的书籍研究。他回忆道:「我在当住院医师时,借这一类的书(医疗体系制度)特别频繁,都是没人要看的书,都在讲医疗制度或健保支付改革。因为我发觉体制不改革,医师的行为就是这样,社会终有一天会把我们看成苍蝇。」
1982年,他担任荣总家庭医学科主治医师,卫生署委托几个医学中心辅导全台几个医疗资源不足的地区。余仪呈被分派到宜兰地区医疗网的建设计划,因此开始对小区医学有进一步的涉猎。他说:「那个年代我就在做小区医学,辅导宜兰县十二个卫生所;每个卫生所在做公共卫生事务,我参与辅导时就告诉他们,要以一种群体切豆腐分配资源的方式,切得好、分配得好的话,每个人都很满意。1990年到1994年全荣总出差最多的医师大概就是我吧,一个星期至少要跑一次宜兰。」
累积了医疗改革的知识与小区医学的经验后,1995年余仪呈离开荣总,本着人性照护的理念自行开设家庭医师诊所,「我的概念就是家庭医师的概念:家庭医师的专长在预防、小区与医病沟通,不是靠医疗设备,而是靠人的关怀、靠对病人的了解。不要小看这个,同样是肚子痛,我了解这病人过去很多体质的状况,看诊的内容就是不一样,这都是家庭医师的特色,清楚病人的脉络,也知道预防该怎么做,已发生的健康问题该如何管理。这也是为甚么我认为家庭医师最适合担当论人计酬的责任医师。」
他预计如果使用信息管理工具,一个家庭医师可以照顾三千位民众,这个规模在论人计酬应达到一年500万元的收入,如此才能吸引其他医生转变医疗型态。为了达到有效管理家庭会员,余仪呈2003年开始去资策会学写计算机程序,后来与百略医学科技公司合作,花了四年时间研发国内外第一个匿名机制的健康管理系统HealthMi。透过这个系统平台,民众拥有一个自己的个人健康纪录,可以授权家庭医师在医生端可以看到私人数据;在网站端不会显示任何的个人身分,但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设定看到自我健康数据。这样一来,一个医生照顾三千个会员不是梦想。明年1月起,阳明医院医疗群诊所将尝试采用此系统管理病患,将来芝山生活家的生活纪录也将会使用这个系统。
从家庭医学到小区医学,再到创立医疗网络平台,余仪呈为论人计酬准备好了每一步。这些理想势必在芝山生活家的施行下,得到民众健康的甜美果实。未来健保是否能合理化并达成使人健康的目的,且让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