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经建会主委陈添枝谈:金融海啸下的台湾经济

经建会主委、台大经济系陈添枝教授是国际贸易、产业经济与经济发展的专家。
丹尼尔
第28期
采访:古仁 整理:林平均

总统府右侧,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大楼在冬日的暖洋照射下,光彩熠熠。如同它的办公大楼位置紧紧座落在总统府一侧般,经建会是掌管台湾整体经济建设统筹规划的最高行政单位。经建会源起于民国37年中美两国政府在南京签定〈中美经济援助协议〉时设立的「美援运用委员会」(简称美援会);其后历经行政院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经合会)、经济设计委员会(经设会)两次改组后,民国66年为加强国家经济建设之有效推动,促进国家经济之整体发展,将经设会与行政院财经小组合并,改组为目前的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经建会)。政府播迁来台后,历任首长除了经合会时代的严家淦、蒋经国之外,经建会主委包括俞国华、赵耀东、钱复、郭婉容、萧万长、徐立德、江丙坤、陈博志、林信义、胡胜正、何美玥等一时俊彦,由此也不难看出经建会在推行台湾经济政策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8年,政党二度轮替,新政府上台。全民原本寄望台湾经济发展有所突破,却突如其来地遭逢近年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风暴以及经济衰退。前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目前仍任职台大经济系的陈添枝教授,于此时接掌经建会主任委员,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杂志十分荣幸有此殊荣就这一波金融风暴对台湾的影响、台湾经济未来的前景,以及两岸经济关系等重要议题,专访陈添枝主委,相信这些议题也都是国人非常关切的国家未来发展方向。

Topic1

金融海啸对台湾的冲击有多大?

问:面对这一波世界经济衰退,您预期台湾会受到多大的影响?最近台湾经济不景气,除了世界性的影响外,有没有台湾自己内部的问题?针对这样的困局,政府有甚么因应方针?

答:这一波世界性经济衰退,对台湾出口造成很大影响。其中台湾对美国出口衰退不多,因为美国经济最近都是缓慢成长,年初还是正成长,最近几个月才变成负,但基本幅度不很大,11月才有14%的衰退;我们对日本则是全年都成长,到11月还成长;对欧盟也衰退,但幅度也不是很大。衰退最大的是对中国的出口,11月衰退了38%;对东南亚的出口衰退则将近20%。

对中国和东南亚的间接出口影响最巨

大家都说中国大陆是台湾的cushion(缓冲),其实不只如此,它还会放大。当初去中国,是因为靠它劳工比较廉价,但景气一坏,大众化的大宗的廉价商品,不景气时受伤最惨。

台湾对外贸易主要有两块,一块是直接出口;另外一块则是间接出口,把东西卖到中国或东南亚加工后再出去,有这样两条路。而间接出口是衰退最严重的,衰退幅度是又快又大。由此可以看出台湾的贸易结构,以及全球形势对我们的影响。台湾过去几年也都是靠这部分撑起我们的出口产业。国内直接出口的这部分成长一直很慢,因为要一直升级。因此金融风暴一来,间接出口这一块受伤最重。大家都说中国这一块是个cushion(缓冲),其实它不只是cushion,从另一角度来看,它还会放大。当初去中国,是因为靠它劳工比较廉价,但景气一坏,大众化的大宗的廉价商品,在不景气时一下子就萎缩。这种大众化普罗商品,在不景气时受伤最惨,因为有钱人在不景气时照花,而我们大众化的商品都靠中国,所以这一块会受害最深。

很多人说中国在这一波金融海啸中还可以维持8%的成长率,那是不可能的。最近国际货币基金会(IMF)发表预测,说保持5%就不错,因为中国经济到目前为止都是靠出口,国内并没有维持经济成长的动力,而且出口有很大一部分靠外商,包括台商在内。这一块会急速冻结。你可以看一些产品别,像台湾最近的LCD面板,衰退达50%,还有其他一些电机产品也是衰退达50%,是非常恐怖的,真的是急冻。

为甚么这一波金融风暴大家会措手不及?就是因为上半年,如我们刚上任时,每个月是两位数成长啊,所以如果国内经济差一点,出口能维持两位数成长也很好啊,但最近出口却从两位数一下变负。

风暴意想不到但对台湾未来感觉乐观

虽然有意想不到的状况,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乐观。主要原因是台湾金融体系没有太多受伤;第二个优势就是台湾民间家户的负债比例不高,一般民众存款高、储蓄率高。

虽然有这样意想不到的状况,但是慢慢地我们还是感觉到乐观。主要原因是台湾金融受到的影响很小,金融体系基本上没有太多受伤,虽然有几家银行买雷曼兄弟、买冰岛国债卡到,但那个比例不大,整体银行体系健全度很高,所以金融机构到目前为止没有很严重的问题,这是我们的第一个优势。

第二个优势就是台湾民间家户的负债比例不高,一般民众负债比例很低,相对来讲存款高、储蓄率高。在这种金融风暴下,就是比现金嘛,你的口袋深,就可以撑得久一点。因此,如果时间拖久的话,对台湾不见得是甚么坏事。当然,大家是会受伤,民众会苦,可是在整个产业竞争上面,其实我们反而会获利。就像我们现在处理DRAM的问题就发现这样,DRAM看起来满惨的,因为它没有技术,就是靠低成本帮人家代工,所以我们希望厂商去和国际大厂整合、整并,你就发现国际大厂很愿意。为甚么乐意?因为我们有财政上的优势,可以帮助它们。所以在这样一个产业重整的过程里面,台湾整体产业反而有优势。当然,衰退时间也不能拖得太久,否则我们失业的压力无法处理。

最头痛的是失业问题

失业人数快速增加,而且一失业,民众会感觉苦。行政院一直要我们想出甚么好的方式。从另外角度来说,如何创造一些就业机会,说实话难度也高。

这一波衰退中,我觉得最头痛的是失业问题,其他台湾大概都有能力解决。例如银行问题不大,韩国最近提出一个救银行的方案,台湾就没有这个烦恼。韩国的银行非常脆弱,还有消费金融的问题,需要一个救消费者负债的方案,我们也没有这个烦恼。我们只要烦恼几个大型的负债产业,如DRAM、LCD这种,它负债非常重,当初就是靠借钱一直盖,这几个产业满惨的,但我们已经有一些腹案可以处理,它们愿意配合的话,基本上都可度过这个难关。

但失业就很让人头痛,失业人数快速增加,而且一失业,民众会感觉苦。行政院一直要我们想出甚么好的方式,但真是很难。还好台湾有失业救济,可以帮大家撑个6个月。现在也开始设计劳工贷款,但如果失业失去劳工身分,也无法贷款,尤其是失业期拉得太长的话,6个月的失业保险过了,那要怎么办?所以这块我们也在想有甚么方式。

从另一角度来说,如何创造一些就业机会,说实话难度也高。以前民进党时代提供一个「以工代赈」的方案,就是由公部门提供就业机会,这部分当然还是可以做,因为在经济不景气时代,政府部门是最稳定的,你有预算多多少少可以聘一些人。但也不能过度膨胀,不然这些人就变成了资源浪费,变成闲缺挂在那边。所以这次做,刘院长也特别交代不能做得太过头,要找出一些有意义的工作才去聘,所以我们今年的额度也不是放得非常大。另外一个办法就是鼓励企业去聘,企业如果在这时聘用一些失业的劳工,就给予补助,因为不景气时还是有一些企业有一些能量。这些虽然有一些功效,但都不可能做得非常大,做个一、两万就非常了不起,而这一波失业潮一来,可能是四、五十万的失业人口。11月数字还没出来,10月份已经差不多50万,所以失业这一块是最伤脑筋的,在处理这一波不景气是最花力气的。

Topic2

政府如何面对经济负成长的困境?

问:经建会12月15日公布2009年国家建设计划目标,经济成长率2.5%、失业率4.5%、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率不超过1%。《经济学人》则公布台湾明年最新经济成长率预测值,从原本的3.4%大幅下修为1.3%;外资机构摩根大通与瑞信证券则预测,在外贸出口大幅衰减下,台湾明年经济将难出现正成长,分别下修为负0.4%、负1.1%。您对于台湾经济成长的预估如何?面对可能的经济负成长,政府的主要对策为何?

答:台湾明年的经济表现还是取决于出口。尤其明年第一季要正成长是非常大的挑战,因为今年第一季成长很好,而明年一定会下来,这个数字就会非常难看。但今年第一季台湾的消费已经是负成长,因为2007年11月美国次贷问题就已经爆发,民众心里马上就反映出来,所以我们现在也用消费券稍微刺激一下,过年时气氛吵热,让消费活络一下,说不定明年第一季消费会有正成长的可能。但这挑战很大,所以主计处第一季还是估负成长,主要是出口还是会疲软。第二季压力就小了,因为今年第二季出口本身就在下降了,压力慢慢会小下来。另外,大部分经济学家都预测美国的经济在第二季会到谷底,这当然是比较乐观的预期,目前来看也不无可能,金融稳下来的话,慢慢就会有一些复苏了。所以第二季我们有机会可以转正。

民间投资是关键

今年第二季厂商投资已经是负9%多了,第三季是负10%多。民间投资对景气非常敏感,景气不好就往后延。很多投资案,几千亿啊,烧香破土后,景气不好就不做了。

台湾比较关键的是两件事,第一个就是公共建设的部分。我们去年搞了一个扩大内需583(扩大内需方案补助地方公共建设583亿元),现在已经发包超过90%,预期年底会全部发包完毕,而明年一、二季会是执行的高峰,这部分地方建设会对经济成长有一些贡献,同时也会雇用一些人。第二部分是现在弄一个特别预算,希望公共建设再加码,明年大概会再加700多亿。所以公共建设比较没有问题,而且在不景气的时候,一般公共建设的执行效率会比较高,因为大家没有工作做,房地产不太好,盖房子也没有人要,所以营造厂、建筑商都来标公家的案子。过去的经验都是在不景气的时代,公共建设的执行度都会拉高,这块我想是会有帮助的。

比较关键的,我想是民间投资。其实今年第三季经济成长率为甚么会是负的?基本上就是厂商投资降下来了,今年第二季就已经是负9%多了,第三季是负10%多,因为民间投资对景气非常敏感,景气不好很多投资案就往后延了。很多投资案,几千亿啊,烧香破土后,景气不好就不做了。经济部每次开会都说列管的投资案有多少多少,但一不景气,就没有落实。现在有很多大投资案,包括台塑六轻扩厂、三轻迁移、国光石化都是很大的案子,友达有一个中科二林厂、奇美电子等,全部都停了。现在行政院想办法,明年度,至少下半年可以开始动起来。有几个理由它们会动起来,第一个理由是现在利息很低,这是不景气时投资最大的优势;另一个,明年是〈促进产业升级条例〉的落日,明年是最后一年。现在把它放开,最后一年去投资,还给你适用,把行业别的限制取消掉,只要你明年投资,都可以享用促产的最后一次优惠。我也和经济部说,那个条件要设计好,必须做到某一个条件才能算优惠,不能烧一烧香破土以后就没有了。所以明年我们有机会不要让这些民间投资拖延那么久,可以在明年第二季就执行起来,那我想情况就不会太差。

消费券抚慰民心

社会底层的民众,例如一家四口人,爸爸失业了,怎么过年?现在有一个14,400元的期待,过年时买点东西过个年。这个刺激消费的设计,在时间点上有很多民众反应是很好的。

所以我估计明年胜负的关键,大概就在民间投资,其他我觉得能做的很少。例如出口你能做的很少,消费我们也尽了最大力,全世界也没有人做消费券,总统、院长也带头买东西,希望把热度炒热。消费券的成效,我想至少在第一季不错。政策当时设计也是压在第一季,因为出口第一季一定会很惨。然后过年嘛,没有收入、没有年终奖金、失业的人,拿这些可以过年,时间点上应该满好的。尤其是社会底层的民众,例如一家四口人,爸爸失业了,要怎么过年?但现在就有了一个14,400元的期待,过年的时候买点东西过个年,这个刺激消费的设计,对底层民众,在时间点上有很多民众反应是很好的。现在也把一些比较弱势的,例如外籍新娘、大陆新娘都包括进来,都可以拿到。

也就是说,消费和政府投资我们都已经尽力,而民间投资因为金额很大,而且大家还在观望,所以要有一些政策,我想成败也就在这里。

Topic3

政府是否把台湾经济希望寄托在中国?

问:关于两岸政策,台湾从以前的「戒急用忍」、「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到现在「大三通」,似乎新政府很把台湾的经济希望寄托在中国上?

答:关于两岸政策,现在是矫正过去的一些政策,但我认为,应该没有那样极端说整个经济发展要靠中国的想法。

戒急用忍、有效管理都失败

在过去的两岸政策之下,对中国投资还是很多,尤其是后期,每年对中国的投资,都占我们总投资的50%以上。

我们认为第一点来说,戒急用忍的政策基本上是失败的。因为在那个政策之下,对中国投资还是很多,尤其是后期,每年对中国的投资,都占我们总投资的50%以上。台商在中国的出口金额,和台湾现在整体的出口金额,我想现在至少是相等的。我们计算过,几家大厂,如广达、鸿海,在中国的出口金额,加起来是台湾整体出口金额的一倍,我们如果把台商的出口纳回来,我们的出口就可以加倍,所以那个政策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后来2001年实施「积极开放,有效管理」,那个政策也没成功,因为它根本没有办法达到有效管理,也就没有办法去说那个开放,所以大家也都认为这个政策是失败的。因为你希望台商能够分散,不要投资太多在中国,希望投资到其他地方多一点,或是台湾和中国的投资能够平行,一起做,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成。

我长期做中国研究,知道这两个政策都没有成功。因此新政府有一个新的想法,既然旧的政策不成功,就改弦更张,干脆开放,想办法让台湾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比较大的利益。

像三通,我现在一直在政府里面推两个非常重要的政策,第一个一定要建立一个两岸分工的新的体系,分工的方式要改变,要创造那个条件,让它可以分工;第二个一定要攻中国的内销市场,不要靠它去出口,因为到目前为止,都是利用中国去出口,现在中国出口那么惨,这些台商几乎都要收光光了。

策略1:建立两岸新的分工体系

以前想要挡,证明是挡不住的,所以干脆开放,再去设计它的机制。台湾的优势:第一是地理位置好,海运、空运可以有效运用服务所有亚洲城市;第二是本身要有能量,产业炼里头有一些比较有优势的可以留在台湾。

第一就是我们的地理位置好,要服务所有亚洲的城市,这个点非常好,不管是海运、空运,有效运用的话可以创造优势;第二个你本身一定要有能量。两岸新的分工体系要怎么建立?因为台湾小,中国大、人多,所以一定要掌握一些关键的东西,然后再利用一些它的力量,把它放大。

举笔记本电脑为例,台湾笔记本电脑在2001年因为业界的一些压力开放,开放之后的结果是,台湾的笔记本电脑产业在开放三年以后几乎就完全消失了,全部都跑到中国去了,台湾这里没有一条笔记本电脑生产线,一条都没有!三年之内全部走光消失掉,所以这是一个完全失败的政策,没有一个国家的产业是这样跑法的。

那问题是甚么?因为笔记本电脑是一个非常劳力密集的产业,而且上、下游的生产炼非常长、非常多,一个计算机有几千个零组件塞进去。所以为了要有国际竞争力,慢慢在中国形成聚落,把上游的零件厂通通抓去,聚落形成后,台湾就没有存在的空间了。

中国比你大,资源比你多,所以你看广达、英业达这种厂,你去中国看,一盖就是一平方公里,在上面一个、一个厂一直盖,盖起来就比台湾大好几倍,上游、下游通通来,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生产炼。所以台湾的笔记本电脑在世界的市占率一路提高,可是在台湾的生产是零,全部的生产都在上海周边,少数在华南。

所以这种政策是失败的,这种路不能再走。也就是你一直不让它去,也不通航,那你要守得住,可是你守、守、守,它有一个临界点,因为成本压力来了,到了临界点的时候,你就不得不放,因为你是挡不住的。你说有一些厂商很守法不去,可是一定会有人被先引诱跑,一开始跑掉后,整个社会就破局了,因为有人在那边做,成本比你便宜,订单就一直增加,这里的订单就一直减少。厂商受不了,就会压你的政策,那就要放,因为你不放,这个产业就会慢慢消失,订单就会都被中国抢光,所以这是没有办法的。

现在LCD液晶面板厂也面临相同的危机。我们现在把所有的面板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也是一个非常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做得够大,玻璃厂才会来。面板玻璃全世界就控制在两家厂商手里,一个是CORNING(康宁,全球领先的玻璃基板供货商,提供给显示器厂商制造LCD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及液晶电视),一个是日本Asahi Glass(旭硝子,玻璃基板大厂)。厂商的规模、产业聚落够大,它就在那里设玻璃厂。它们在台湾设玻璃厂,也是我们帮它出钱啊,因为它有那个技术,这个产业形成后就会稳固,因为玻璃是很重的东西,不能运来运去。

所以现在LCD面板产业就很危险,笔记本电脑玻璃的利润还很高,但电视就不行,因为最主要的市场就是中国,有13亿人口。所以中国的技术官僚也很厉害,你看陈云林来台湾要看谁?就是看友达(友达光电为台湾第一大、全球前三大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制造商),这就是它的目标,它要这个产业。它如何来跟你竞争呢?它有市场,你来中国设厂,我给你优惠,包括土地、租税,还有保障产品出路,可以用很多政策说动你。一旦这个产业一家、两家跑,事实上已经有几家台商跑了,中国地方政府搞的,只是它的技术能力不够,还不形成威胁。

所以现在不通航,友达现在把LCD面板运到中国去,走基隆港经过石桓岛到上海,运输成本高,不方便。中国就会开始培养它的厂商,进一步就会和友达说你来设厂,给你优惠,保障下游的出路,它迟早有一天会去。一旦去了之后,因为下游很大,那上游生产炼,包括玻璃工厂就跟着走了,这个产业又消失不见了。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就是这个,你小它大,所以它养得起来。除非你有绝对优势它拿你没办法。

因此政府现在让你通航,我就和友达、奇美讲,我说你将来一定要想一个两岸的分工方法、成功的办法,你的玻璃板,上游这些东西一定要在台湾做,不可以过去,做好之后就送到厦门去。很近嘛,这个海运比陆运还便宜,运到那边去,在下游设下游的组装。下游那一块叫LCM(液晶显示模块,将LCD液晶面板结合驱动IC、柔性电路板FPC及背光模结合而成),就是你把这个板再兜上一些线路,让画面可以跑出来,那一块是劳力密集,都是手工,就在中国做,那个没有关系。做完之后,那个板子又卖给中国装电视,这样,这个上、下游,中国和台湾的产业炼就会连在一块。

那政府让你非常方便。在台湾做了东西之后,辐射性的运到厦门、深圳、昆山、上海。现在大三通后船直接开到太仓,太仓就在苏州旁边,苏州是台商的重大基地,船直接沿长江进去开到太仓港,这是这次的设计,因为台商要这个东西。再往北就开到大连、天津。在台湾做出来的LCD,不论是北方、南方的点,全部都可以照顾得到。这样你比在中国设厂都有利,为甚么?假设你在厦门设厂,它现在就在厦门设厂,要运到大连你要怎么运?不会比我在台湾运过去便宜,因为如果走陆路,陆路在中国不发达,而且玻璃在路上颠簸,破碎的风险很大。我现在走海上,即使厦门到大连走海上,也不比台湾有优势。

这就是你让产业有机会在台湾留下来。石化业也是一样,它的下游,这些塑料板、塑料管,全部到中国,台湾已经没有了;纺织纤维也大部分都在中国。六轻那么大,它一天到晚要去宁波设厂,为甚么要到宁波设?因为你不到那里设,这里进不去嘛,现在一通的话,就直接从六轻送到宁波就好了,还可以服务其他沿海的城市。

当然除了通航之外,还要和对岸完成一些特别的安排,让台商跟当地的厂商有竞争力,因为进去还是有关税,这块也需要有安排。但现在唯有让两岸通航,货物往来非常方便,才有办法让生产面保住。

像鸿海最近也是要在高雄港做发货。如果不通航,它不可能把东西弄到高雄港来做发货。鸿海的生产线已经在那边,没有办法挽回,现在就是把它在深圳、上海、越南生产的东西,全部汇整到高雄来,再从高雄运到全世界。因为logistic(物流运筹)最有效的汇集点,就是一个。例如联邦快递FedEx,就是把全美的东西汇集到曼菲斯(在美国田纳西州)再出去。以前它的亚洲发货点也在桃园,后来撤掉到广州去。为甚么?因为你不通,所以它无法运作。台商现在基本上都是全球运筹,但没有一家是把全球运作点放在台湾,因为你的生产点在中国,你不通,所以不可能把物流点放在台湾。

但是通航后,物流点在台湾就成为可能,就可能把原来失去的东西拿回来。全世界的笔记本电脑都是我们在做嘛,所以我们现在非常希望,先把它的发货拉回,发货拉回之后,慢慢就有可能把一部分生产拉回。例如现在有机场条例,有一些组装、新的机型,就有可能在那边做,慢慢把这个产业拉一些回来。

这就是一个反向思考过去作法的一个思维。以前想要挡,证明是挡不住的,所以干脆开放,再去设计它的机制。

那么,台湾和中国相比它的优势在哪里?第一就是我们的地理位置好,要服务所有亚洲的城市,这个点非常好,不管是海运、空运,有效运用的话可以创造优势;第二个你本身一定要有能量。产业炼里头有一些是比较可以留在台湾的,不一定要出去,看看这一块是否可以留在台湾。

但是在笔电生产里面,最大的外移的推手还是戴尔(DELL)和惠普(HP),这些国际大厂要用成本和别人竞争,如果你不去,它就找别人,你的订单就没有了,所以你只好去了,因为事实上是它们在决定全球布局。要想拥有一些自己可以掌控的策略性布局的先决条件,一定是要有品牌。现在局势不一样,是因为我们已经做到了,例如宏碁ACER现在是第二名、第三名,号称很快就可以达到第一名;华硕ASUS最近也做得很好。有了品牌之后,区域的分工就可以自己掌控,这时候有一些东西就可以留在台湾。所以品牌本身的建立,也是分工上面非常重要的一块,你没有这块,事实上想要分工你也做不了,因为是别人在指导你,是别人在叫你怎么做。就像NIKE当初叫宝成去广东生产,它敢不去吗?不去就没有单子啊。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NIKE要去中国投资,它最大的策略伙伴不是宝成,而是丰泰,但是宝成非常积极配合,所以就成为它的最大伙伴。到了1992年,NIKE就跟宝成讲说,中国做太多了,太危险,你去印度尼西亚,它就到印度尼西亚设厂。后来又说不够,到越南,它就到越南去了。所以你和这些国际厂的关系,都是任人摆布的,那些大厂在做国际布局,台湾厂商也是配合的。

这也是我们的两岸政策完全施展不开的一个主要原因,厂商不是听你的,它是听它的buyer(买主)的。所以政府非常可怜,虽然你想做甚么,但厂商的buyer不这样想,你就做不到。这也是在产业策略上,为甚么要有自己的品牌。但我们现在型态也有在改变,开始有一些品牌出现,要不然就必须是key player,掌握关键技术,要不然人家要我去中国我就没有办法。

策略2:进攻中国的内销市场

台湾现在利用中国做加工出口,产业不断外移,形成聚落以后,就被淘空。这个型态要翻转过来,要改变营运模式,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市场,而不是加工地。

我再讲第二个要攻中国的内销市场,这也和品牌很有关系。台湾现在是利用中国做加工出口,产业就不断外移,因为它会形成聚落,当产业大了以后,就被淘空。例如在上海的电子产业,我当初去中国时,它们还不会做笔记本电脑,因为一体成型的壳子,它们不会做,不会开模。两年以后,它们就会了,因为不会没有关系,台湾人会啊,通通都跑去了,老板、师傅都跑去了。后来里面的所有零件,全部都跑光,只剩下玻璃板子。加工的产业型态就是这样,下游最先跑,因为它要降低成本,要很多人,然后就是上游,像拉肉粽。台湾只剩下玻璃、钢铁、石化原料,为甚么这些东西跑不了,因为重,还有规模经济。这是加工出口模式的结果。

这个型态要翻转过来,就要把营运模式改变,应该要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市场,而不是加工地。这也和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相吻合,它也想脱离加工出口的模式,从「十一五」(中国第十一次五年计划,2006-2010)开始,把这个政策明确,开始减少出口优惠,将经济成长摆在内需。在长期来讲,没有一个大国可以靠出口来带动经济成长,一定要靠内需,所以台湾的厂商也一定要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市场而不是工厂,这样也才有比较好的两岸分工,因为这样你就会想要做甚么东西卖给它,而且这个东西要在台湾做。

台湾现在攻中国内需市场的厂商还满多,但因为没有品牌,或者这个品牌没有知名度,只好拚便宜,要便宜就只好在中国生产。这些产品在中国都是不上不下,台商产品只是比中国产品好一点,价格的加成只有一点,对台湾贡献不大。这块我们也是要改变,才能向中国内销市场去拓展。

例如宏碁,可能要到国际上成功再到中国,在台湾维持营运总部,有一个R&D的部门。在心理上台湾人有先天的不安全感,因为中国大、台湾小,但如果是这样的模式,台湾人会觉得比较舒服,东西是控制在我手里,这个感觉就不一样了,感觉和中国是在一个比较良性的合作关系。

台商不管走得多远,事业做得多大,心都还是在台湾。全世界的多国籍企业都一样。像SONY在美国做的比日本大太多了,但它还是日本公司。HONDA也是这样,美国的营运比日本本土大很多,它还是日本公司。企业一旦在本土生根,国际化你是不用怕的,它做得再大,心还是在本国,而且它会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摆在本国。土地和企业是绝对链接的,看一些国际化的多国籍企业就知道,从来没有一种「无根的多国籍企业」,有那个根在那儿,才能不断成长滋润,才能有保障。其实企业的想法和人一样,因为企业就是人养出来的。真正跨国型的企业,绝对根基是在母国。

我们就是要让台湾的企业真正能够国际化起来,在这个前提下,它要如何利用中国的资源,这个不用太担心。例如康师傅,你可以讲说它根本就是在中国长大的,是利用那个市场。但我去看了那个公司,它们的经营团队,那是道地道地的台湾公司,唯有这样,才能发挥它的优势,如果它的干部都是中国人,企业优势就没有了,就是因为有台湾本土的企业文化,它才能在中国发展出它的优势出来。这个优势不是中国给它的,是台湾给它的。是台湾本土的经营概念,在中国发扬光大,这个企业核心的价值,是台湾的东西。康师傅也不敢用中国人当核心决策干部,因为没有信赖感,价值观有差异。

所以两岸主要还是如何分工,因为中国已经这么大,以后还会更大。这块你不能看不到,只能和它建立一个好的分工关系。

虽然全世界多国籍企业在中国吃亏的很多,但是如果有人有优势可以征服那个市场,那就是台湾人,如果台湾人做不下来,其他人也不用谈。而且我并不是说要把所有的资源拿去中国市场,而是说经营中国应该是以内需为主,不要再搞出口外销,这样才会有良性关系。而且需要有品牌、研发、营销,因为你不可能用成本跟它竞争,只有靠别的。这样才能和它维持一个感觉上比较良性的关系。这样才会变成它是在帮助你,而不是抢你的工作机会。

应降低对中国的依赖

现在台湾对中国的出口占台湾总出口的40%,真的太多了。台湾一定要有风险意识,对中国依赖不要太深,这是必然的。台湾应把中国看成全球化的一环,只是全世界的一个市场。

政府对中国采取开放政策后,很多人担心,是不是更多的台商会过去,更多的资金、更多的贸易依赖中国?关于这个问题,我一直认为,对中国依赖不要太深,这是必然的,台湾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我们的主调还是它只是全球化的一环,你只是把它当成全世界的一个市场。中国的GDP现在也不过是全球的5%左右,把它当市场就没有把太多鸡蛋放在那里。但现在因为你要靠它的工厂去出口,因为它是最便宜的,你才会依赖它那么深,如果它是市场的话,而且你是全球经营,那它市场就是5%,就算加倍,也是10%就不用太担心。台湾现在对中国过度依赖,就是因为台商全部在那里生产,出去的一半以上都是材料,这就是为甚么会那么依赖它的最主要原因。

我们主要是想利用这个开放的新局来做一个重新的布局,现在台湾对中国的出口占台湾总出口的40%,真的太多了。现在因为不景气,而且国际不好中国衰退的最快,所以如果全世界都不好,对中国的依赖度就会下来。我们为甚么过去的模式不对,就是因为利用中国便宜的劳工,去维持你原来的出口,而且产品也没有升级,依赖就会越来越高。一直降低成本的时代过去了,我们一定要改变才能把依赖度降下来。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討海人
陰雨連綿多時,難得今日陽光爛漫,可不能辜負了這大好時光。先生背起相機,我們來到了壯圍海邊。 冬日陽光沒有為蘭陽溪口帶來溫暖,…
抱個拳、行個禮,文武雙全
中共大概是全世界最會進行形象包裝的組織團體。流傳一個小故事:在日內瓦會議期間,一個美國記者主動和周恩來握手,這位記者握完手後,卻大聲地說…
人生,一場註定的旅程?
人生,究竟是一次偶然的生命體驗,還是一場踏入世間前就註定好過程與結局,並且可以反復開啟的旅程?這是「宿命論」者與「無神論」者爭論的焦點,…
讓江澤民不敢唱歌的中共元老
前中共人大委員長喬石6月14日逝世。新華網發消息稱,喬石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喬石1924年12月生於上海,…
談現代人的健康
  由於人類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將時間、空間縮小到幾乎沒有距離了。現代文明給人類自己帶來的極大的憂患,正在逐漸地向世間逼近。…
雷人提案多 中國兩會千奇百怪
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年度人大、政協兩會分別於3月13日、14日閉幕。這個中共十八大前的最後一次的兩會,吸引了全球媒體的目光。在近六千件提案中,…
基因改造食品 利弊論戰正酣
「科普作家」方舟子9月召集二十多名網友到中國農業大學,現場採摘基因改造玉米並煮熟品嘗。他表示,應創造條件讓國人天天吃。但在此前,…
零接觸學習:知識型商品線上化 Hahow業績爆發
從1月爆發武漢肺炎以來,隨著疫情升溫,「零接觸」的商業模式或是「遠端工作」的配套,逐漸成為企業正常營運,甚至創造更多業績的解套方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