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英国八卦报 危及梅铎媒体帝国

英国八卦报 危及梅铎媒体帝国
英国最大八卦报《世界新闻报》的「窃听门」效应持续发酵,事件越演越烈。Getty Images
第94期
万厚德、林平

惊爆「窃听门」的英国最大八卦报《世界新闻报》(News of the World),虽于日前停刊以平息众怒,但事件并未因此打住。这起事件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世界新闻报》隶属的英国「新闻国际」(News International)公司,其母公司正是全球知名的传媒大亨鲁伯特.梅铎(Rupert Murdoch)所一手打造的「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窃听事件燎起的烈火正快速向英国警、政界蔓延。除伦敦警察局长辞职外,就连首相卡麦隆(David Cameron)也遭波及,甚或危及其首相地位。

危机1

英国媒体生态重新洗牌

「窃听门」事件的起因,是因为《世界新闻报》传出窃听被谋杀女童电话,影响警方办案的严重丑闻。之后,更爆出有四千名政治人物与影视名人都遭到窃听,终至引发全英公愤。为保住既有利益,梅铎决定7月10日出版最后一份报纸,关闭这份具有168年历史的八卦新闻报(参见《看》杂志第92期〈涉窃听丑闻 英八卦报快速关门〉)。该报停刊前,每周出售约267万份,是英国过去最畅销、也是最赚钱的报纸。

英国国会也正式要求梅铎父子与《世界新闻报》前总编柯尔逊(Andy Coulson),亲赴国会「给个交代」。为了进一步防堵事态的扩大,年仅43岁、被梅铎视为自己女儿的「新闻国际」执行长丽贝卡.布鲁克斯(Rebekah Brooks),在集团压力下于7月15日宣布辞职,随后也因涉嫌窃听案及贪污罪名遭到警方逮捕,侦讯后饬回。伦敦警察局长保罗.史蒂文森PaulStephenson)因曾接受梅铎前雇员的款待,也在7月17日宣布辞职。

与此同时,彼岸的美国国会也呼吁针对「新闻集团」在美国可能的犯行进行调查。美国道琼公司执行长兼同属梅铎「新闻集团」旗下《华尔街日报》发行人辛顿(Les Hinton),也立即于7月15日宣布辞职。新闻界人士表示,辛顿是为了新闻集团「挥剑自裁」,以免一向声誉卓著的《华尔街日报》受到波及。

隔着大西洋,布鲁克斯及辛顿双双于同一天下台,显示出梅铎的「新闻集团」正试图为这起窃听风暴建立一道防火墙,希望藉执行主管的下台,与报社过去划清界线,让报业展望未来。

就在此际,却爆发了一宗悬疑吊诡的相关案件。引爆整起窃听风暴的前《世界新闻报》记者西恩.霍尔(Sean Hoare),7月18日被人发现陈尸在伦敦西北方的家中。霍尔去年向《纽约时报》揭发《世界新闻报》利用窃听手段挖取新闻内幕的做法完全是报社主管授意,且窃听行为比《世界新闻报》在警察初步调查时所承认的要严重得多。稍后霍尔也向英国广播公司BBC爆料。由于霍尔有酗酒与嗑药纪录,死因还有待调查。由于事情太过突然与巧合,这起案件引发了各界的关注与联想。而这也势必增加整个「窃听门」事件的复杂度。

分析指出,与梅铎投资中国失利的案例相较(参见《看》杂志第70期〈媒体大亨梅铎的20年中国情缘〉一文),此次事件账面损失虽不若前,但影响所及,将可能从此瓦解梅铎一手创立的「新闻集团」,并改变英国媒体的生态。

危机2

出席听证会梅铎最「羞辱」的一天

梅铎7月19日出席英国下议院「文化、媒体及体育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这是他在媒体界纵横数十年后首次被传唤到国会。在听证会上,梅铎表示,他是「清理《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乱局的最佳人选」。他还指出,《世界新闻报》前执行长布鲁克斯多年前告诉「新闻集团」,该报曾有偿从警方购买消息,但他当时并不知道,所以也没有深入调查。而没有调查的原因,则是因为「新闻集团雇员多达五万三千多人,《世界新闻报》占整个集团资产的比重不到1%」。梅铎认为,他个人对这一丑闻没有责任,而应该是那些「他信任的媒体经营者,或者他们所信任的人」。梅铎还在听证会上说这是他一生中最「羞辱」的一天。

听证会进行中,出现了一桩意外插曲,事后被媒体大肆报导。有位旁听男子拿着装有刮胡膏的纸碟走到梅铎面前砸他,并大喝「贪婪」(greedy)。梅铎的年轻华裔妻子邓文迪(Wendi Deng)瞬间飞扑上前,先是赏了袭击者一巴掌,然后把装有刮胡膏泡沫的盘子扣到了他的脸上。这样的戏剧化情节,为沉闷的听证会掀起意外的高潮。现场目击者说,梅铎的脸被刮胡膏砸中。攻击他的男子是喜剧演员乔纳森.梅鲍尔斯(Jonathan May-Bowles),当场立刻被捕。网络上对邓文迪矫健且精准的身手给了「比《卧虎藏龙》还精采」的评语。

今年42岁的邓文迪来自中国,有着运动员背景,1999年嫁给比他年长38岁的梅铎。

危机3

英国首相卡麦隆惨遭波及

因「窃听门」而面临前所未有危机的,不只是梅铎的「新闻集团」,日子难过的还有英国首相卡麦隆。

因各界压力,卡麦隆的助手公布了卡麦隆与梅铎一方多次会晤的情况。从2010年5月上台执政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卡麦隆与梅铎本人与梅铎的儿子、「新闻国际」总裁詹姆斯.梅铎(James Murdoch)以及布鲁克斯这三位重要人物一共见了26次面。与「新闻集团」过从甚密,让卡麦隆被认为一直在讨好「新闻集团」,以便在选举中赢得支持。

此外,卡麦隆前公关主管安迪.库尔森(Andy Coulson)也曾任《世界新闻报》主编。早在2007年,库尔森就因涉及窃听案遭到逮捕,在两名手下因窃听遭到判刑的同一天,库尔森辞去了该报主编一职。但仅仅几个月后,卡麦隆就聘用了库尔森为当时仍是在野党的保守党提供咨询。去年卡麦隆入主首相府后,又继续聘用他当新闻官,这令英国公众、反对党人士,甚至是卡麦隆同党成员纷纷质疑他的判断力。基于过高的批评声浪,英国朝野甚至开始讨论卡麦隆下台的可能性。据传,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或有可能取代成为执政的保守党领袖。

吁解散新闻集团在野工党声势高涨

相对的,这场「窃听门」意外拉抬了英国在野党工党领袖米利班德(Ed Miliband)的声势。在英国,梅铎的「新闻国际」一直实行将媒体与政治融合的作法,此举随着他的媒体帝国继续扩张之际,原本就引发了大部分公众的强烈不满。米利班德趁此时机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呼吁将梅铎在英国掌控的媒体裂解。他认为,拥有庞大新闻媒体集团的梅铎,「对英国公众生活影响力太大」。

梅铎所打造的「新闻集团」是世界最大媒体企业集团,每年收入达310亿美元,版图横跨美国、欧、亚、拉丁美洲,并拥有许多电影、卫星和有线电视及出版相关等子公司。在起家的澳洲与站稳脚步的英国,梅铎分别掌控60%与40%的报纸发行量。

「新闻集团」除了英国的《世界新闻报》、《泰晤士报》、《太阳报》,还收购二十世纪福克斯电视台(Fox),建立美国第四大电视网络,播放时下最红的美国偶像节目。他也买下《华尔街日报》、《纽约邮报》、澳洲等146家报社,以及世界顶尖英文出版商哈泼柯林斯(HarperCollins)图书出版公司。

在美国,旗下的《华尔街日报》是销售量第一的财经报纸,福克斯则是收视户最多的电视网。

如今,因为这起窃听丑闻,米利班德借机提出希望能达成跨党派协议,制定能够减少新闻集团市场分额的媒体所有权管理新规定。他认为,膨胀的权力将致其机构内部出现权力的滥用。

分析指出,由于米利班德的这项主张,让梅铎警觉到其既有利益可能遭到瓦解,因而迅速关闭了具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同时自断左右手,以求自保。

在此「天时」下,米利班德的声望提高不少。米利班德接掌工党以来政绩乏善可陈,无疑是希望藉此争取表现,他连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狠批窃听事件,矛头直指在集团内外「只手遮天」的梅铎,使得支持率随即急升,比在7月时大增了七个百分点。

此外,受窃听丑闻的影响,英国文化大臣韩特(Jeremy Hunt)对议会表示,梅铎收购英国天空电视台(BSkyB)的计划将提交竞争委员会审议。如此一来这一收购计划恐将面临冗长的审核期。舆论认为,这一价值七十五亿英镑的收购交易一旦被否决,将是对梅铎的重大打击。

危机4

休葛兰「谍对谍」录音证据确凿

同样因此案而成为全英注目焦点之一的,则是著名的英国电影明星休葛兰。

稍早在4月号《新政治家》(NewStatesman)杂志中,揭露了休葛兰(Hugh Grant)以谍对谍手法,偷录自己和《世界新闻报》前记者的对话。某日休葛兰爱车抛锚,《世界新闻报》离职记者麦克穆兰(Paul McMullan)的座车跟随而至,并对休葛兰猛拍照。休葛兰虽对其行径十分不满,但迫于身处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地,只好搭他的便车。后来麦克穆兰邀休葛兰到自家酒吧小坐,并称要将合照挂在酒吧里不公开。但是,麦克穆兰翻脸不认人,转手却将照片卖给了《周日邮报》(Mail on Sunday)。

在《新政治家》的建议下,休葛兰配备了影藏式摄影机与麦克风,再次前往麦克穆兰的自家酒吧晤面。过程中却意外录得麦克穆兰承认「新闻国际」执行长布鲁克斯「授意记者窃听」的精采对话。阴错阳差之下,使得休葛兰成为后来引爆窃听丑闻的要角之一。

休葛兰随后发起了联署规范媒体的反窃听法案,随即获得至少八千三百位名流响应。包括知名的影星裘德洛(Jude Law),也对新闻集团旗下的《太阳报》提告,控告该报于2005年与2006年窃听其电话。球星贝克汉(David Beckham)则正在考虑控告「国际新闻」非法窃听。

危机5

美国国会隔海调查罪行

至于美国方面,国会也已提出调查「新闻集团」在美涉及的相关劣行。不过白宫对此事目前仍保持沉默,分析认为,这主要还是着眼于半年后的大选考虑,毕竟,美国媒体对于政治立场并非中立。

主管欧巴马政府权力交接的民主党重量级人士、前白宫幕僚波德斯塔(John Podesta)则以「报应」二字回应此案。波德斯塔表示:「这不是一个流氓编辑惹出来的祸,这个新闻帝国所标榜的行为规范正开始爆炸和解体。」他还说:「他们惯于贿赂官员,现在爆发的事件将延烧一阵子,我不认为这件事会在两周内平息。」波德斯塔是美国进步研究中心的创办人,该自由派组织曾呼吁联邦政府,根据美国的《对外行贿法》调查梅铎的「新闻集团」。

业界公认梅铎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不过,在他庞大的事业版图中,却独缺中国这块。这并不是他没有眼光,只能说再怎么会算计,就是差了中国领导人一截。

危机6

勤耕中国锻羽利益尽归中方

早在90年代末期,「新闻集团」就以购得电视台股权方式进入中国。不过中国当局将其传播范围控制在广东,严格限制其在别的地区发展。梅铎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不惜放低姿态以迎合中国当局,姿态之低甚至被媒体界批为「暧昧」。

1993年,梅铎买下了香港卫星电视(StarTV)63.6%的股权,并准备与凤凰卫视联盟。意气风发的梅铎显然不清楚中国和西方世界不同,他在当时宣称:「卫视(StarTV)对全世界的极权政府构成了明确的威胁。」此话一出,让中国当局顿生警觉,埋下日后全力打压「新闻集团」的伏笔。

几个星期后的10月,中国当局颁布了《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各地的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和电视转播台,一律禁止转播卫星传送的境外播放的电视节目」。

中国立法之神速、有效,让擅长操弄媒体的梅铎看傻了眼。眼看到口的鸭子要飞了,刚挺直的腰杆又得放下,且放得比过去还低。他首先在旗下中国香港星空卫视中封杀了经常播放中国人权纪录片的英国BBC广播网;接着透过旗下平面媒体,出版邓榕的《我的父亲邓小平》,并在纽约私宅设宴款待邓榕;1997年前中国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访美时,梅铎在他的福斯电视系统里为江造势;1998年,旗下平面媒体片面取消了为香港末代总督彭定康出版回忆录的合约;2001年梅铎的儿子、「新闻集团」副总裁詹姆斯.梅铎,公开批评境外媒体热衷于对中国做负面报导,并借机以诋毁法轮功向江系人马表态。

然而,老谋深算的中国领导们未因一连串高调的示好行动,就把梅铎的「失言」一笔勾消;相反的,中共藉此态势利用梅铎的「中国梦」,展开深层的布局。中方准予「新闻集团」与凤凰卫视的联姻持续进行,并让梅铎取得了45%股权。1998年凤凰卫视正式开播,1999年覆盖廿五个欧洲国家的凤凰欧洲台开播,2001年凤凰美洲台开播。媒体称,凤凰卫视在相当程度上,完成了对全球覆盖。

2002年3月,「新闻集团」旗下的星空卫视被允许在广东以有线网落地,这也是中国当局首次允许境外电视频道通过国内有线网播放。但交换条件是,「新闻集团」必须协助CCTV-9(央视)在美国和欧洲落地。

一连串的红利,让奉行「一切为生意服务」宗旨的默克多继续沉醉在「中国梦」中。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当时以「在长期向中国领导人叩头之后,梅铎总算等到了『分红』的时候」来形容梅铎当下的心情;《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则以「对梅铎这样一个骄傲自负的人,长期取悦中国实在是难为他了」来形容他的行径。

当中方布局完成后,梅铎的「失言」旧帐开始被清算了。

2004年起,中国当局以同样的速效颁布了针对外媒投资内地市场的一连串紧缩政策。包括不得独资、中方资本额不得低于51%、法人需由中方委派、不得制作新闻或政治类专栏节目等。影响所及,让原本看好的青海卫视与香港星空传媒联姻破局,「新闻集团」现亏数千万美元。

随后于2005年起,中方在一些政策上,开始进行扩张限制,并强调「反西化、反分化、反渗透,维护国家安全,守好舆论阵地」的广播影视「基本职责」。同年,正式否决原本同意的「新闻集团」中国境内扩张计划。

至此,梅铎真是欲哭无泪了。二十亿美金的投入与十数年的屈膝耕耘,眼看即将血本无归,在商言商的精明让他不得不认赔杀出。2005年起,梅铎陆续出脱包括凤凰卫视等合资媒体的股权。2010年8月,「新闻集团」宣布,将其独资拥有的三家华语电视频道,出售给由中国官方支持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hina Media Capital,简称CMC),正式从中国撤资。

中国梦碎仍难忘情

不过,梅铎第一阶段的中国梦虽已破碎,但是他仍未放弃对中国的布局。

2007年8月,梅铎高价收购美国道琼斯商业新闻集团,该集团旗下的王牌媒体《华尔街日报》也在随后的收购行动中纳入囊中。当时就有媒体人士担心,梅铎为了进军中国市场而软化了《华尔街日报》一贯对中国报导较为强硬的口径。其实,梅铎早就表达过对《华尔街日报》长篇大论式的商业报导的厌倦。同时,他对该报经常批评中国的导向也有微词。观察家指出,经过四年来的观察,正如先前部分媒体人士的担心,《华尔街日报》已鲜少对中国的政治提出评论,并将中国议题导向以财经为主的方向,且评论风格上也较具倾向性。

分析认为,《华尔街日报》的转向,代表了梅铎仍不忘情中国市场。同时,他也体会到,全球当今的经贸焦点,几乎都围绕在中国周遭,而中国经贸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选择最具财经专业权威与高人气的《华尔街日报》做为重返中国的跳板,是再适切不过的事。

「窃听门」事件是否会如「新闻集团」所期的在几周内落幕,可从美英两国的官方态度一窥究竟。分析认为,美国正值大选期间,白宫应该不致傻到主动去碰触此一涉及「媒体帝国」的议题,更何况,头疼的美债问题正烧得两党焦头烂额。而基于「新闻集团」的政治倾向,共和党也当不至于对该集团开刀。

至于在对公众人物道德标准要求严格的英国,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以首相卡麦隆与「新闻集团」过从甚密的交往来看,首相之位极有可能不保;而裂解「新闻集团」的相关法案在天时地利的情势下,通过立法应不是问题。

果真如此,「窃听门」事件对英国甚至全球媒体界而言,有其值得引以为鉴的意义。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麵包店是因不景氣而減少嗎?
今年我國由各種客觀經濟資料來看,景氣都不算差,然而媒體似乎正流行把各種問題都說成是景氣不好所造成。其實,…
中美貿易戰和「台灣牌」
美國經濟規模全球第一,GDP超過20兆美元;中國第二,產值12兆。現在中美貿易戰,雙方動用各自手段,美國多位專家認為,美國會打「台灣牌」,…
人民網記者澳洲投誠 兩大黑收入曝光
澳洲特別廣播服務公司SBS網站9月6日報導,正在澳洲尋求政治庇護的前人民網湖北記者吳君梅,日前揭露人民網輿情監控、黑箱操作的內幕。…
8.珊迪颶風重創美東 禍及六千萬人
珊迪(Sandy)颶風於華府時間2012年10月29日橫掃美國東海岸與加拿大,帶來嚴重災難,至少六千萬人受到影響。 美東最黑暗的一夜…
谷歌效應:投資中國風險上升
媒體和業內人士近日表示,儘管谷歌事件不會導致中國外資企業的撤離,但還是會引發外國投資者對中國商業環境以及中國投資風險的擔憂。 據悉,…
消費券離成功有多遠?
政府在1月18日發放了消費券,而且從當天開始就努力宣傳說消費券政策成功,不少民眾可能也被政府宣傳引導而認為政策成功。然而消費券政策是否成功…
台灣黑豆復耕路
醬油原料分為黑豆、黃豆,同屬「大豆」家族,目前以黃豆為大宗。但在清領時期,台灣家戶自行釀製醬油的原料,皆為黑豆。 黑豆,可以作為主作物,…
比賽經濟學
不知讀者諸君是否注意到,各種活動,特別是休閒,都有比賽,其項目五花八門超乎想像。舉凡溜冰、跑步、圍棋、書法、攝影、繪畫、橋牌、養蘭、養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