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谈到,可能有不少人会担心在高等教育中强调就业力,会不会扭曲教育的目的?但是这种担忧主要是出自于一种迷思,也就是以为所谓的就业能力仅仅等于是「一技之长」。然而国内外的研究都发现,一个年轻人要在职场成功发展,不只需要具备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一组在不同工作当中都可以运用的「核心就业能力」,包括: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稳定抗压、主动学习、敬业态度等等。培养这些能力,显然并不会偏离「全人教育」的理想。
一旦认知到就业力教育的重心在于「核心就业力」,我们就不至于误以为就业力教育等于「多开设商学、工程等实用课程」。事实上,就业力教育的重点在于教学方法。如果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使看起来好像「不实用」的文、史、哲课程,也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就业力。相反的,如果教学方法以单调与单向的灌输为主,那么就算科目名称是「公司经营管理」,恐怕也不见得会对于学生的就业力有太大帮助。
要如何在高等教育的教学当中有效提升就业力?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英国四所大学的十六个学系,在「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资助之下,于2000至2002年联合进行了一个非常有名的「Skills Plus计划」。这个计划的结论,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了解「就业力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Skills Plus的核心观念是,就业力教育的根本在于「好的学习方式」。所谓「好的学习」包括四个重要的学习要素:
第一个学习要素是「理解」。不管是教师的教学或学生的学习,「理解」当然是很基本的目的。但是Skills Plus所强调的「理解」,不只是学习者能够理解复杂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必须能将理解的内容与他人沟通。
在我的调查经验中,许多职场新鲜人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他们不见得不能理解复杂的事物,但是因为过去在学校的学习当中,他们通常只需要将理解的内容与考卷「沟通」,而不需要与「他人」沟通。这使得他们在进入职场后,会相当缺乏工作上所需的专业沟通能力。
如果要改善这个现象,那么不管在老师的教学或学生的学习当中,就必须多建立「与他人沟通自己所知」的机会,例如能多透过口头简报与书面报告来进行学习评量,而不仅仅是倚重纸笔考试。
第二个学习要素是「技能」。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当中,当然会重视学生有没有学会与学科相关的专业技能。比如说,上计算器概论要学会Office,上会计学要学会做财务报表等等。
但是Skills Plus所强调的「技能学习」,不只局限于以上所说的「学科专属技能」,而是还希望能在教学当中建立学生的两种重要技能,首先是「研究技能」,也就是能在一定范畴的学科领域内进行研究调查。所以要强调研究技能,其原因在于年轻人进入职场以后,如果要有能力解决每天工作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就必须能够自己针对问题进行研究调查。
Skills Plus所强调的另一种技能学习则是学习「可转移的核心技能」,例如在课程中有小组报告,这就可以学习「团队合作」。或者是在课程中置入专题制作,这就可以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学习要素是「效力信心」(Efficacy Beliefs)。这个意思是说,学生可以藉由学习过程获得「自己可以让事情有所不同(即使幅度不大)」的自信,并且建立一种「学习而来的乐观态度」,也就是相信在许多情况中都可以找到自己能成功做出贡献的机会,并且相信成功的关键在于「努力与坚持」加上「智慧与能力」。
事实上,在国外的调查当中,上面所说的「遇到问题的积极与乐观态度」,是雇主非常重视的核心能力。要在教学当中让学生可以学到这种态度,很明显的必须要给他们足够的挑战,而不能让他们觉得「随便混一混就可以过了」。无论如何,这些挑战不是为了「整倒学生」,而是为了让他们在克服困难之后,能够感受到进步的喜悦与真实的成就感。
第四个重要的学习要素是「后设认知」(Metacognition)。这个意思是说,学生不是只会被动的吸收知识,或者说,「一离开教室,就把知识留在教室里」,而是有能力做到:
知道自己知道什么:能够不时省视自己的知识库存,并且有自信在适当的现实情境中引用他人观点。
知道怎么使用自己知道的知识:能够在特定状况中,运用知识找出最佳行动方式。
知道如何获取新知:知道自己偏好的学习方式、能够获取新知的可能途径、以及如何与学习目的配合。
如果一个大学科系能够在教学方法及课程安排中充分反映这四个「好的学习要素」,学生就有机会建立相当充足的就业力。相反的,如果在教学中无法体现上述四个学习要素,那么再「实用」的科目也会变成难以转化成就业力的「死知识」。
当然,要充分产生这些学习效果,不太可能光靠单一科目的教学,而必须在系的学年课程或学程规划中,透过多门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活动,整体性建立好的学习结果。Skills Plus建议,学系在规划一个学年或一个学程的学生学习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我们在下面列出来,提供有兴趣的读者做为参考:
尽量让学生有进行深度研究的机会。
不要将课程塞得让学生只能浮面学习而无法深入理解。
将信息通信科技(如因特网)当作一般性的学习工具。
让学生有协同合作的机会。
明白规划让学生进行策略性思考、省思所学、规划学习历程的时间,并且让他们在这些学习事项上与同侪、朋友、以及导师互动。
对学习结果有大量的回馈,而其目的比较是在于协助学生提升将来表现,而不仅是辨识其在所知与应知信息之间的落差;在评量时,应高度评价学生的努力与细心,以鼓励其建立「效力信心」。(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