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已然如蜕变的彩蝶,翩翩起舞,散发着无限魅力的文化气息。
在南方澳距离大海咫尺、海产店林立的渔港路上,保留台湾1960年代渔业、工业历史见证的「三刚铁工厂文物馆」,散发着在地文化气息。
步上窄窄、斑驳的水泥楼梯上达二楼,主人廖大庆为造访的朋友沏上一壶老茶。口才一流的他喜欢说故事,时光列车奔驰于记忆轨道,「三刚铁工厂」有情有义的故事,博得全场喝采……
1960年代的南方澳渔港,渔业蓬勃发展,渔船因为渔业的兴盛而需求量激增,其必须的动力也带动了机器的制造。
三人组成金刚阵容的铁工厂
「三刚铁工厂」成立于1962年,创立之初是由三位各自学有专精的师傅兼好友组合而成,三人自命组成金刚阵容,故名「三刚铁工厂」。
创业的前十年,三人全年无休努力工作。超群的技术加上渔业的黄金时代,不久「三刚铁工厂」就在南方澳的渔业界打出知名度,1970年左右已能生产几乎百分之百自制的「YAKITAMA烧头式」渔船内燃机。业务繁忙时,工厂员工多达三十五位,三位股东都预期着前途一片光明。
怎奈世事无常,1972年股东之一的廖心贺因工作意外骤逝,家中妻小顿失依靠。其余股东不但未将其股份剔除,并且请其遗孀到工厂担任会计一职,才得以扶养三个在学的小孩长大成人。
当时股东安慰廖太太说:「嫂子请别担心,只要我家的孩子能长大,您家的孩子也一定能长大。」这句话对廖家意义非凡。
「那个时代的人重感情、讲义气,因着这句话,我犹如在五里雾中看到一缕光芒。它感动我到现在。」廖家长子廖大庆,对「三刚」的养育恩情铭感五内。
化恩情为永不消逝的历史
1970年代以后,工业型态转变,机器速度加快,渔船使用的引擎也逐渐由本地自制的烧头式引擎转变成进口的柴油引擎。许多工厂规模趋于小型化,南方澳的工业盛况不再。接着南方澳的渔业开始走下坡,到1980年代后,一些老工厂陆续关闭,宿命注定铁工厂终将走入历史。
「三刚铁工厂」的股东们明白工厂已无远景,2004年决定结束营业。廖大庆难忘「三刚」的养育恩情,也不舍父亲创建的心血消失于一旦,于是和家人商量将厂内的设备买下,并向创业股东承租厂房,就地保留原厂的一切。廖大庆和妻子花了半年的时间整理后,2004年8月8日,「三刚铁工厂文物馆」诞生了。
「三刚铁工厂文物馆」一楼主要展览60年代渔船用老式机器;二楼除了廖大庆多年收集的南方澳史料轶事外,他亲撰的99字长对联──「南方澳观景叙怀」,也是大家赞叹的焦点;三楼提供在地小型的文化活动场地;黄昏的顶楼带你俯瞰动人的港口美景。
「三刚」不但是充满历史轨迹的纪念馆,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空间。每当老师带着学生到此户外教学时,廖大庆特别感到开心,他知道随着时间巨轮前行,「三刚」正在为未来的主人翁播下文化种子。短短三年,一批批慕名前来的访客,造就了「三刚铁工厂文物馆」的传奇。有人被「铁工厂」的故事打动,也有许多人为「文物馆」的新生命喝彩。
廖大庆笑称双鱼座的自己凡事随缘,是个快乐的傻瓜族。「没有刻意要怎么样,是基于对故乡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去做一些事。」他经常适时带领故乡文化活动,推展地方文化产业,并且乐在其中。除「三刚铁工厂文物馆」外,廖大庆还成立「鲭之乡文史工作室」收集南方澳地方文化的动人故事。
父亲启发式教导,潜移默化
这一切,廖大庆很感谢父亲以身教让他在耳濡目染之下,明白了做人的道理。随兴不喜欢压力也不爱读书的他,小学时拾金不昧、高中时是模范生、出社会时获选优秀靑年、做生意时又膺选模范商人。廖大庆说,这都是父亲的潜移默化。
廖大庆犹记读初中时的暑假,父亲会带他到铁工厂受训。受训前,父亲令他凭感觉画出机器的草图,到了工厂后,再叫师傅拆解机器、逐一比对,让他了解机器的结构。「后来我对很多机器的结构能触类旁通,都得归功于父亲启发式的教导。」廖大庆说,其中还包括做人的道理。
高一时参加学校马拉松比赛,只是想以跑步放松心情的他,对名次并不热衷。父亲带着两瓶汽水想要为他加油打气,从起点一路找寻,却在半途看到他和同学在慢步走,十分失望,把汽水交给他后,一句话也没说。这件事情让他感触良多,明白凡事要认真、要问心无愧。
还有一次,高中时他随兴和同学约好去露营,妈妈觉得很危险反对他去,他告诉父亲这次活动是自己提议的,父亲二话不说,当天下班就带了登山杖和背包回家。「凡事要对自己负责、要全力以赴、要做到最好。」父亲这样告诉他。
廖大庆期许自己要做一个社会上有用的人,「三刚铁工厂文物馆」未来能成为地方真正的文化种子站。「希望能做到故乡以我为荣,说得似乎有些夸口,但不是沽名钓誉,我的行为就是这样在做。」廖大庆说,故乡愈来愈好是他唯一的目标。
神佛安排,水到渠成送「幸福」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地发生,没有强为,信佛的廖大庆相信这是冥冥中神佛的安排,一切水到渠成。
廖大庆说:「逆境中的一切都是为了下次的最好做准备。」成立「三刚铁工厂文物馆」时,廖大庆正赋闲在家,「如果当时不是待业中,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他相信神佛早已安排好他该走的路,并非偶然。
廖大庆说:「来到这里,不需任何消费,只会得到你喜欢的东西。」你可以随意参观、至顶楼俯瞰第一渔港的面容、免费听故事;如果喜欢,只要你读一遍廖大庆书写的「幸福」书法,了解其中的内涵,就能收到他诚心赠与的「幸福」。
写了二十年的书法,现在,送给大家「幸福」已成为廖大庆每天的例行公事。摊开卷纸挥毫,一盏茶功夫,一幅提名「幸福」的书法已然完成。想到能以简单的纸、笔,每天带给大家「幸福」,因而获得许多友情与祝福,廖大庆心中不由得充满温暖与感谢。
默默中,「三刚铁工厂文物馆」已成为南方澳闪亮的星星。「一间乌漆抹黑的店,有什么地方值得大家赞美?」廖大庆说:「心存善念,无求而自得。」他的无私付出就是最好的答案。
因为一群默默耕耘的南方澳子弟,我们看到文化种子正在他们的故乡萌芽。当大家尚不十分清楚何以铁工厂可以成为文物馆时,它已然如蜕变的彩蝶,翩翩起舞,散发着无限魅力的文化气息。历经盛衰起落,南方澳这颗60年代的耀眼明星,正准备以崭新的风貌再现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