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年底开始,台北光复北路出现一家颜色很「Tiffany风」的咖啡店,那就是王品集团切入咖啡市场的最新品牌力作――曼咖啡。
继去年10月王品开设第一家「曼咖啡」后,隔不多久,今年1月,第二家店面在公馆商圈开启。
在王品集团上市之际,新品牌「曼咖啡」的创立令人好奇。因为台湾咖啡市场竞争激烈,价位较高的连锁咖啡品牌「星巴克」独霸市场一方,另一边有四处街角可见的平价咖啡连锁品牌「85℃」,更有无处不在的超商提供现煮咖啡。
虽然顶着连锁餐业龙头的光环,但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和看似饱和的市场,王品为何想创设「曼咖啡」加入咖啡连锁品牌战局?将采取甚么样的竞争策略?怎么看待这个新品牌的将来?而营业三、四个月来成绩又是如何?
关键1: 台湾咖啡市场尚未饱和
创立新品牌「曼咖啡」是副董事长王国雄的主意。去年10月开张后,由王国雄和副总经理周光禹负责管理。
王国雄观察全世界不同地区人们饮用咖啡的习惯,发现日本民众每人每年约消耗3.5公斤、欧美每人每年5公斤,而台湾每人每年才约饮用0.7公斤的咖啡。他认为从这些数字看起来,台湾还有很大的潜在咖啡市场。
周光禹提到,不像王品其他的餐点品牌,咖啡属于庶民经济,能够涉足的客群最广,店面也能够散布最广,所以尝试朝这方向去做跨界。
那么,「曼咖啡」将如何迎战咖啡市场上的「大咖」?王国雄说:「王品善于做差异化,我始终相信,商机来自于市场未被满足的缺口。」
在他看来,星巴克是一个强大的国际品牌,给消费者一种身处地道欧美咖啡文化的经验。不过,虽然在星巴克饮用咖啡是种享受,相对的费用负担也较高。王国雄由此发现市场的缺口,企图「做出星巴克级的体验,但价钱较低」。因此「曼咖啡」采用王品集团一贯的定价哲学──七折定价法,也就是消费者期待的价位打七折后,才是王品真正的市场定价。
另一方面,「曼咖啡」规划出类似于「85℃」的四成内用、六成外带比例,且望提供比「85℃」更优质的内用与外带体验。王国雄说:「比方说,同样是三角窗的店面,我们坚持店面二分之一以上变成席位区,让顾客可以在店内享受喝咖啡的氛围;外带区也不会设在转角处,不会让顾客吹风、日晒、雨淋。」
也就是说,「曼咖啡」补足了「星巴克」和「85℃」的缺口。
关键2: 咖啡、甜点达人挑大梁 创造王品咖啡次文化
此外,周光禹认为「85℃」贩卖的甜点似乎比咖啡有名:「85℃能用很低的价格提供消费者个人切片蛋糕,确实有它的窍门在!」称赞之余,周光禹也提出「曼咖啡」的因应策略:「像是奶油会让人担心健康的问题,所以我们这里不用奶油。」
而星巴克提供好喝的咖啡,但甜点的制作采代工方式,大量制作后配送给各店,周光禹认为,这样显得不够精致。所以「曼咖啡」为了提供消费者咖啡、甜点两全齐美的享受,打破以往都是由王品内部人员担任新品牌员工的常规,开始向外征才,找来华人首位拿到义式咖啡国际竞赛冠军的咖啡达人、亚洲咖啡大赛冠军庄宏彬负责研发咖啡口味,青年杯匈牙利世界点心锦标赛台湾区冠军点心达人郭百村则操刀甜点制作。
不仅如此,「曼咖啡」的外场人员也大多是外部征才,气质和王品其他品牌有所不同。周光禹表示,相对于王品其他餐厅品牌比较「武场」,「曼咖啡」则比较年轻、清新,比较「文场」一点,「我们在创造一个王品的咖啡次文化。」
关键3:
回归餐饮本质 不做咖啡Motel
稍加观察台湾各大咖啡连锁店的消费型态后不难发现,顾客桌上不是放了个笔电就是放了一堆书,似乎打算待很长时间,导致有些想入座享用咖啡的客人反而进不来。
「曼咖啡」不走这种「咖啡Motel」的模式,因此不提供无线上网与插座,而是企图回归王品餐饮的一贯本质──提供优质的产品,让消费者纯粹为了享用咖啡、甜点而来。周光禹解释:「真的是为了一杯好咖啡、真的是为了吃一个好蛋糕,还是回到原始的根本:产品的质量、服务态度这些跟食品真的有切身关系的东西。」
那么,在这样的理念下,「曼咖啡」几个月来的营运情况如何?消费者的反应是否符合预期?
周光禹坦承,目前「曼咖啡」只有两家,未达经济规模,王品控制成本的优势无法发挥。比起第一个月的营业额,近来有些下跌,因为这几个月来天气偏湿冷,消费者宁可就近购买便利商店咖啡。
周光禹表示,大众是否喜爱「曼咖啡」的经营模式,一定要一年以后才能评估,「这不是一个激情的行业。」而餐饮集团的好处之一,就是有足够资金让新的品牌获得充裕的时间发展。
周光禹谈到了「曼咖啡」的愿景:「现阶段的策略是开发店数,下一步有了经济规模后,才能谈控制成本。目前的目标是,希望年底单店能获利,今年先在台北市多开几家,预计第三家是开在台北东区,明年开始向中部发展。」
看来,台湾中南部的消费者想要体验「曼咖啡」的独特风情,还要耐心等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