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五万六起跳,还可自己往上加码,这一差可不只十倍。
老婆说:「我们回去好不好?」可是阿将却坚持要留在部落里……
自从开放中国观光客来台之后,一首〈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牵动对岸人民向往台湾的心情,也让阿里山成为陆客团的必备行程。
阿里山有三美──日出、云海、樱花。虽然美景依旧,但是现在阿里山又有三多──陆客、烟蒂、诈骗。不可讳言,有些人原本想趁着「非假日」到阿里山走走,但「宁静」在阿里山上似已不可多得。
一首打油诗风趣地指出明路:「阿里山上嘈杂杂,路上游客快气炸,借问民宿何处有?村童遥指阿将家。」
阿将的家荣获「邹族部落艺术空间」第一名
从嘉义县阿里山乡乐野村「邹族文化部落园区」前方转角处往下,迂回穿过茶园,便可来到「阿将的家」。林荫下,映入眼帘的是由石头与木材迭砌成的大门、石板铺成的小径、错落有致的石头屋,让人宛如置身古老原住民部落。
「阿将的家」主人石光将(阿将),在入口处的PUPUZU(火塘)点起熊熊炉火,准备泡茶迎接远道的朋友。阿将说:「火塘就是围炉,是邹族人过去生活的重心、家人聚会场所,炉火则是邹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
阿将沏着茶引领旅客进入邹族的生活文化,火塘也成为他和游客搭起交流桥梁的园地。
很难想象眼前所见的所有建筑与景观设计,全是出自阿将心中蕴藏的邹族传统建筑意象;看似凌乱却又独具特色的石头屋,也是阿将一石一木纯手工、亲手打造完成。整个园区由于别出心裁,还得到「邹族部落艺术空间」第一名奖项。
究竟是甚么样的机缘与梦想,让阿将独自一人打造缩小版的邹族聚落?
山林之子喜欢自由回归山林部落
原野山林中长大的阿将,从小跟着父亲外出耕种、打山猪。在父亲教导及耳濡目染下,习得邹族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最原始的谋生技术。高中毕业后,阿将进入职训局培训,学得造船、制艇技术,而后到台北的游艇公司上班。
1990年代,阿里山上的原住民部落还是人口严重外移的地区。但在台北上班已经十多年的阿将,新婚后却选择带着妻子汪梅花回到阿里山乡乐野村的部落。阿将说:「这里是我的家,我的族人在这里,我也喜欢山上自由的生活。」汪梅花则淡淡地说:「我是嫁鸡随鸡啦。」
回到部落,虽然有老家可住,可是却得面对无工作可做的难题,夫妻两人每月的工作收入不到五千元。「收入少没关系,可是没工作真的很糗,我们甚至曾经要求别人给我们工作,没有薪水没关系。」汪梅花回忆起当年的窘境。
贺伯台风带来灾难 经营民宿奋力一搏
不过,最惨的还不止如此。1996年贺伯台风冲毁了老家,这下子真的「一无所有」了。但阿将留在山上的决心依然不变,于是另觅安全的栖身地,以当地石材,克难地盖起了「避难小屋」,让家人有个安身立命之处。
后来,阿将夫妻在偶然机会下投资种茶,但因不懂得经营,反而以近200万的负债结束营业。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已经有了二个小孩的阿将,怎么办?
阿将发觉当时流行喝「明日叶」茶,于是积极研究具保健作用的明日叶,并从日本学得一些制作技术,生产了较受肯定的茶包。即使如此,一开始每天也只能卖几包,状况惨不忍睹。最后业绩冲到几百包,终于慢慢还清了负债。阿将表示,卖明日叶是人生另一个转折点。
工作及收入逐渐稳定后,阿将决定以经营民宿的方式与外界接触。「我们不可能一直躲在山上,不走出去也要把人带进来。」他道出自己的心愿。
一木一石亲手打造邹族部落缩影
阿将带着游客参观他一手打造的「作品」──避难小屋(石头屋),以及陆续搭建的野百合、紫牡丹、船屋等不同造型的石屋。阿将说:「为甚么叫石头屋?就是外围全部用石头包起来,不仅耐水、坚固,用石头建造也是邹族的一个传统。」
除了石头屋,另一栋让阿将最自豪的就是以竹子为材料,用祖传工法,不用铁钉、纯粹用卡榫完成的竹屋。
阿将打造的建筑,所有材料不仅就地取材,也有很多是「废物利用」,例如族人放弃的老屋、汽机车等,阿将都一一帮他们拆解,然后带回作为盖房子、制作桌椅、装饰园区等的材料。在阿将的巧思与细腻工法之下,每一栋石屋都匠心独具,也代表着一份浓浓的乡情和传承。
阿将指着庭院座椅下黑鲁噜的圆盘,考问访客这是甚么?看着大伙疑惑的模样,他揭开谜底:「这是汽车的煞车盘啦,有开车来的朋友晚上睡觉要小心啊,不要明天一早起来,你的煞车盘就不见了。」幽默风趣的阿将边解说边吓吓游客。
欢迎歌拉开营火序幕也拉近彼此距离
夜幕低垂,营火烤肉的重头戏要上场了!
阿将升起炉火,把脚踏车钢圈吊在炉火上,烤肉时可以前后左右摇晃。不一会儿功夫,就把烤好黑猪肉切好给游客品尝。猪肉香Q有嚼劲,不禁让人竖起拇指说赞!体验邹族生活文化,不来这一把火,还真意犹未尽。
接下来,阿将的一双儿女以邹族的欢迎歌〈ABUBUE〉拉开营火序幕。嘹亮高亢的歌声,让游客不由自主地用手打着拍子,拉近了主客间的距离。
和乐融融的气氛让阿将有感而发,他谦称自己会盖房子,但不一定会经营。「当初我们是抱着以传统邹族文化来吸引人的理念,不过,因为缺钱嘛!心里想的还是怎么赚钱。虽然有生意,难免招待不周,所以早期的客人是抱怨比较多,哪像今天这个样!」
自助而后人助打破原住民借钱难困境
阿将说,经营民宿是一种挑战,最困难的是「借钱」。当初考虑到某些房子要翻修,于是申请了政府辅导的原住民贷款。可是,原住民要贷款谈何容易。长期以来原住民给人的印象不外豪爽、乐天、爱喝酒,领了薪水就不来上班等,总之,「信用」不是很好。
阿将感叹:「真的很难,过程也很艰辛。」一开始填写申请表时,公所辅导员叫他金额写高一点,然后再让银行杀。阿将问辅导员:「用你的方式申请,有多少人获得贷款?」答案是:「很少。」于是阿将决定打破虚报的申请方式,诚实撰写资金需求「自白书」,把理想与作法详细说明。
最后,他还在计划书结尾语带「威胁」地写到:「我这么实实在在的努力,如果你不借我,我就完了,而且一毛钱都不能少,否则你会毁了年轻有为的青年。」还好银行襄理认同,让他借到了150万的营运资金。
讲起这一段,自信的阿将就像是意气风发的邹族勇士。
守信为本 成功经营不吝与朋友分享
按月缴息还本的阿将,有一次因为自己与银行行员的疏忽,逾期漏缴了一个月,导致帮他作保的亲朋好友接到电话说要查扣薪水。「这还得了,原来帮助我们的人,怎可因我而受害!」阿将赶紧拜托银行给他10天筹款补缴。从此以后,阿将不再逾期缴息,逐渐建立了信用。阿将说,他是乡里原住民申请贷款第一个将事业经营成功的人,打破原住民不擅经营、信用不好的固有印象。
有了成功经验,原住民陆陆续续前来考察如何经营民宿,或与阿将交流如何向银行贷款及理财,阿将也鼓励原住民朋友:「自助而后人助,自己不努力是甚么都不行的。」他希望以后银行能看得起原住民、帮助原住民。
舍弃五万六高薪 宁可抱着五千过日子
开朗乐观的阿将谈起这段经历,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太太汪梅花却说:「为了留在山上,为了贷款,我们还『冷战』咧!」就在日子最苦的时候,台北公司写了封信来,请他再回去上班,月薪五万六起跳,阿将还可自己往上加码,等于是一张空白支票。相对于夫妻两人当时每月的工作收入不到五千元,这一差可不只十倍。可是,阿将还是选择留在山上。
阿将笑笑说:「我好不容易逃离台北,怎会再回去?游艇业正夯时,订单又急又复杂,经常加班,很可能会被操死。即使赚到了一千万、二千万又如何?还是山上好。」上班薪水再多却要受到束缚,他可不依。阿将喜欢自由,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直到约六年前,太太汪梅花说:「你的坚持是对的!」阿将也很心存感激地回应:「感谢您的支持!」多年的坚持,终于有了甜蜜回报。
「23」是幸福的记号与甜美记忆
夫妻俩携手走过了低潮,细心的阿将不仅为家人打造了温馨的窝,还默默打造一间咖啡屋:「她23岁嫁给我,我就在我们结婚23周年纪念日那天办了一个音乐会,正式把『23咖啡馆』送给我老婆,她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汪梅花则说:「真的非常感动他有这样的心意,让我可以拥有尽情发挥的空间,我也很高兴可以跟大家分享我的咖啡。」
阿将揶揄地说:「以前她哪懂咖啡,一天到晚泡出黑黑苦苦的东西,谁要喝?还不是我当白老鼠,不知喝了多少苦,才让她成为咖啡达人。」一搭一唱、互褒互贬的阿将夫妻,合演出夫唱妇随的幸福乐章。
拥有一间专为自己量身设计的幸福咖啡屋,汪梅花感性又感动表示:「23不只是个数字与结婚纪念,而是幸福的记号。」其实,23应该也是他们酸甜苦辣的生活记忆吧!
沁凉夜色中伴着淡淡营火,歌声融着欢笑声,主、客宛若一家人。品饮着女主人亲手调制的阿里山23咖啡,无需太多言语,浓醇回甘的咖啡香,带着幸福的感觉沁入心底,大家举杯相约在冬季。一位游客开玩笑地对阿将说:「下一个23年,当你要送老婆咖啡连锁店时,记得请我们来喔!」
阿将的家没有提供网络、没有电话。来了,就请放下一切有线、无线的羁绊,与阿将来一场面对面、没有距离的围炉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