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明将前身「信利行」成立于1943年,是林肇睢的祖母与父亲林将泉先生经营的家庭式玻璃制镜行。在光复初期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林将泉南北奔波收购玻璃为制镜原料,秉持「脸要笑、嘴要甜、腰要软」(台语)的和气生财经营原则,「信利行」经营规模日渐扩大。
将「家族企业」提升为「企业家族」
在近四十年的经营过程中,林将泉持续投入资金和设备改善产品质量、扩大营业规模,长期名列台湾玻璃公司经销商冠军。1982年,林肇睢回乡与父亲并肩作战;1984年成立「台明将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当时公司员工只有六位,人少事繁,林肇睢不忍父亲终日辛劳,于是努力思考改革转型的方法,以利公司永续经营。
林肇睢首先区分经营权与所有权,将「家族企业」提升为「企业家族」,建立制度化、组织化的管理模式,并更新设备、提高生产力来降低劳工成本,让台明将目前已经拥有超过120名员工,年营业额更是突破20亿元。
视员工为家人 为员工偿还卡债
虽然公司在业界傲视群伦,但台明将员工上下相处,却没有大公司的紧张严肃,反倒像个大家庭般的和谐融洽。「将员工视为家人」是林肇睢期待的企业文化。午餐时间,总会看到林肇睢像自己家人一般地招呼员工用餐,频频询问:「呷饱未?」而林肇睢自己,总是等大家都吃饱后才去用餐。
不仅如此,曾经有位员工因欲望过大而欠下一大笔卡债,进而走向地下钱庄借钱还债的不归路,愈陷愈深。林肇睢知道后,不但为其解决债务问题,更协助导正其偏差行为,提供员工自新的机会继续上班。
因为转换职场工作而来到台明将的尤小姐表示:「我一直在寻找根留台湾而又有优质企业文化的公司,在台明将我能深刻感受到这份温馨。」
百忙中进修 注入活力迎接挑战
学习,在台明将也是一个很大的特色,林肇睢经常鼓励员工不断充实和进修,自己更是以身作则,百忙中还到大叶大学国际企业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及参加彰化工业会举办的国贸研习班,希望利用课堂上所学让公司有新的活力不断迎接挑战。
国贸班李淑茹老师称许林肇睢不会因为公事繁忙而旷课,即使是早上到外地开会,晚上也会搭机赶回来上课,好学的精神令她印象深刻。大叶大学陈美玲副教授则看到林肇睢无私地为台湾、为台湾玻璃团队付出后,感动地表示:「我也愿意义务地为台湾玻璃团队提供协助与寻找资源。」
林肇睢总经理能够将台明将带向成功,应是得力于从小跟着经商的祖母和父亲,耳濡目染地成为地道的「生意囝仔」;但其领袖气质和待人处世的成功,显然是来于二十多年的寺庙管理经验。
热中寺庙活动 自称神明派下来筑梦
笑称自己是神明派下来筑梦的林肇睢说,自己是顺应妈祖的征召而一头栽入参与寺庙的活动。
二十岁出头时,林肇睢就开始参与寺庙活动。在名声响当当的鹿港天后宫担任主委时,秉持着「寺庙资源取之于社会,要用之于社会」的理念兴建了香客大楼,除提供香客优质、经济的住宿环境外,并将艺术家的作品放置于大楼内,藉以提升进香团的文化素养。
在担任护安宫主任委员的十多年期间,林肇睢协助政府修建鹿港八景之一的「杨桥公园」,2004年举办的「鹿港世纪龙灯」盛会,曾缔造了384.3公尺最长龙灯的金氏世界纪录,将台湾、鹿港之名营销世界。
举办各种寺庙活动时,遇到资源不足或不均,林肇睢总是选择自掏腰包,而不动用庙方的财力、物力。面对地方士绅意见不一及流言中伤,或是公司干部、家人对他太过投入庙宇活动而产生抱怨时,林肇睢总是选择以更大的包容和关怀,继续「往前走」来克服孤立无援的处境。
这段寺庙管理的历练,不但让林肇睢成为「鹿港教父」,也为台明将公司在日后推动玻璃产业群聚与建构台湾玻璃家具王国时,奠定深厚的基础及人脉。林肇睢顺天意而行,随缘筑梦,蓦然回首时「玻璃大哥大」之名也不胫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