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在看到这么多细腻、充满感情的地方史,
也会从心底产生「爱乡爱土」的共鸣……
已经推行近5年的彰化县「大家来写村史」目前总共完成26本。鼓励「平民化」非史学家的作者来写在地故事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但这也是它最大的挑战,彰化县文化局局长林田富希望「大家来写村史」能达到「人人为史家」为目标。对照这个「初衷」,已经完成交卷的作者们有甚么心得跟大家分享?
写村史无意中挖掘至宝
张碧霞,1950年出生在南投竹山镇,个性开朗的她从教职退休下来后,生活过得更加充实。她说过去每天上班下班,对居住的小区并没有太多的认识,自从2004年动笔写村史,她才发现自己对长久生活的环境一无所知,「对自己的小区不了解,你要如何去爱她?」她自问。
《番仔仑的咸酸甜》是张碧霞第一本村史,四年间陆续完成《走入员林街仔》、《再现百果山风华》二本着作。
为了写仑雅里村史,她投入当地的小区营造,贴近当地居民的生活,使得田野调查更加顺利,而在这过程中,她发现原来「代天宫」是当地村民的精神堡垒。信仰一直以来占居民生活很重要的一环,因此「代天宫」一整年的庙会活动她都从头一路跟拍直到结束。她说完全融入才能真实细腻地描述祭典的意义。
但是令张碧霞感慨的是当《番仔仑的咸酸甜》尚未出版时,有些受访村民已经过世,这让她体悟到写村史是在「跟时间赛跑」。当这些耆老渐渐老去,新生代对早期先祖的生活文化已慢慢忘却,对建构村庄历史将会越来越难。张碧霞因而更懂得珍惜台湾文化的可贵。
另外,撰写《再现百果山风华》的田野调查过程中,她意外地发现这里曾经住着一位不为人知的数学诗人曹开,在日治时代,当曹开还是个师范学院学生时即遭受冤狱,在狱中他写了不少以数学符号为创作元素的数学诗。还有,台湾最具代表性木偶雕刻师三位中,有二位是出自彰化,布袋戏史艳文的造型即是出自巧成真雕刻店。「无意中挖掘到至宝,可说是写村史另一种惊喜。」张碧霞希望大家能重视这些被遗忘的一代。
张碧霞表示,写村史很辛苦,田调回来的数据很庞杂,需要很多时间剪辑整理,但成书后的感动以及和当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才是她最大的收获。
地道彰化人编撰地方文史
把自己定位为小区型老师的杨焜显,1996年成立了梧栖港文史工作室,为了培养小学生对地方文史的关怀与兴趣,他开发地方文史教材,为学生设计活动教材,同时也陆续做一些梧栖民间文学的访问,于1998年编撰了梧栖的地方乡土教材。
杨焜显是地道的彰化人,彰化师大台湾文学研究所成立首届他即顺利考进,受林明德教授的鼓励,他与三位来自台湾小乡镇的同学一起参加「大家来写村史」。杨焜显说:「我们亲身经历过农业发展时代,一谈起写村史大家都很有感觉,也有心要做。」
2007年出版的《牛稠仔的历史》就是杨焜显、李坤隆、黄永华、刘德权四人合力下完成的彰化市牛稠里村史。杨焜显说我们合力完成村史写作,希望聚散(毕业)之后,各自回到居住地或故乡,依然能继续关怀与投入各地村庄史的调查与写作。
学校高材生推动「同心圆」
来自台南的李坤隆一直是学校里的高材生,为了考试,外国地理他可以倒背如流,但被问及故乡的曾文溪流经几个乡镇?他居然答不出来。他开始反省,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同心圆」的概念?从自己住的家乡开始做起,这样一圈一圈向外扩张出去。他深信感情跟乡土结合,才能真正推动乡土教育。
李坤隆说,大家来写村史是一个火种,把热情点燃之后,一个人可以感染十个人,十个可以感染一百个,这样子推动下去。当他们变成种子之后,以后又变成一个播种者,一直推动本土教育,乡土教育会做得越来越成功,这是一个期许。
这些参与村史写作的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在采访过程中会发现许多自己以往都不知道的历史,然后知道越多故事就越爱这个地方,而受访的乡亲也非常期待这些书籍的出版,因为保存这些记忆,就是保存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对土地的爱。他们深信,读者在看到这么多细腻、充满感情的地方史,也会从心底产生「爱乡爱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