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窗

澳洲版「节能减碳」计划的三个看点

澳洲版「节能减碳」计划的三个看点
经过7个多月紧锣密鼓的准备,澳洲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排污交易计划」终于在最近出台。图为澳洲雪梨一支排放废气的烟囱。
Getty Images
第18期
曾铮
澳洲政府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推出「排污交易计划」,
既想减少排放量,又想尽尽量不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整个计划非常详尽,一共有500多页,仅概要就长达68页,
据说很少有人有勇气把它读完。

本届澳大利亚政府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签署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东京协议书》。不过,签署协议只是象征性的姿态,经过7个多月紧锣密鼓的准备,「千呼万唤」的实质性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划终于在最近出台了。

小心翼翼推计划

此计划名曰「排污交易计划」(Emission Trading Scheme),基本的意思,是排放量是「有价的」,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需支付20澳元左右(约合新台币593元,人民币133元),这会造成每度电的成本上涨0.16澳元,天然气的价格则涨0.09澳元,换算成总的消费者指数,相当于使生活成本上升1%。

1%的上涨,听起来似乎很小,但对于一些排放大户,比如火力发电厂、炼铝厂、造纸厂、运输公司等来说,就可能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因为他们的成本会上升太多,以致生存都成问题;另外,对于中低收入家庭,任何一点生活成本的上升也可能是很大的事。

所以,可以看到的是,澳洲政府在推出此项政策时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既想减少排放量,又想尽量不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必须在这之间找到平衡。因此,在对排放量收费的同时,政府推出了很多补贴政策,也即一边收费,一边对不同的团体和个人实行不同的补贴及税收优惠政策。整个计划非常详尽,一共有500多页,仅概要就长达68页,据说很少有人有勇气把它读完。

计划推出后,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有。有的人觉得它考虑得很周全,把减少排放量这样一个概念和「理想」,变成了可以操作的现实,同时又不会对社会造成太大冲击。

看点一:政策形成过程很精彩

批评它的人觉得计划太「温柔」了,起不到大幅度降低排放量的作用。还有很多人反对由国会来制定排放量的上限,理由是,国会议员是选民选出的,因此议员们在做决定时,必须考虑怎样才能「讨好」选民,而来自不同利益团体的人可能会没完没了的去找议员游说。

因此,有人提出,应成立一个类似澳洲储备银行那样的独立机构,来决定排放量上限,就像现在的通货膨胀控制目标和官方贴现率是由储备银行来决定一样,这样才能尽量减少政治性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对于笔者来说,此项政策形成的过程比政策的本身更有「看点」。在上次大选中失败的前任澳洲总理何华德一开始不怎么承认全球气候变暖这个问题。但是,随着媒体的不断报导,越来越多的澳洲人觉得,气候变暖已经很严重了、必须立刻面对。澳洲工党在上次大选中利用这一点攻击何华德政府,并承诺工党上台后一定会着手解决此问题。

应该说,工党的这种姿态为他们赢得不少选票。工党政府上台后,不但立即签署以前何华德一直不肯签署的《东京协议》,还专门成立一个新的部门:气候变迁与水资源部,来处理相关问题。经过7个月的工作,新成立的气候变迁部推出了此「排污交易计划」。但它只是征求意见的草案,任何人都可在两个月的征求意见期内提出自己的看法。

据说,政府甚至还会拿出900万澳元做广告,一方面宣传此计划,一方面鼓励民众踊跃发表意见。

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后,政府才会在今年年底拿出最后的定案。方案确定后,也不是马上实行,而是要等到2010年7月,还有两年时间。在这两年之中,政府将再投入1,500万澳元做广告,继续宣传该项计划。

看点二:政策形成过程很透明

这里的另一个看点是,澳洲政府不像中共政府那样,拥有大大小小几千家「喉舌」,所以「党」要宣传甚么的时候,从来不必另行掏钱,中宣部的指令一下,所有「喉舌」就开足马力炮轰或宣传了。在澳洲,媒体是独立的,很多是由私人经营的商业性实体,所以政府想宣传甚么,对不起,请拿钱来买广告版面,价钱跟大家一样,没甚么特别优惠。

总之,从整个「排污交易计划」推出的过程可以看出,在澳大利亚这样的民主社会,一项政策的推出,首先是顺应民意,其次是过程非常透明,大家都有机会发表意见,实在不行还可上街游行。

可以想见,两年之后,当这项政策真的开始实施时,虽然会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但却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因为每个人都会觉得:我已经准备好了。

看点三:澳洲政府有道义担当

还有一个重要的看点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个问题上的道义担当。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说:气候变迁这个问题是我们本世纪面临的最大的道德挑战。比如,有很多人主张,作为排放量只占全球2%的澳大利亚,在中国、印度、美国等排放大户都行动起来之后,再采取措施也不迟。否则,别的国家都不动,只是澳大利亚在这里「自找苦吃」的话,一则影响经济,二则又有甚么用呢?

但是,如果谁都等着别人先动的话,最终的结果岂不是大家一起「走向深渊」?从澳洲媒体的「舆论导向」上看,大部分澳洲人,还是愿意在道义上有所担当的。他们明白:地球只有一个,毁了就都完了,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全台首家南瓜籽油製造商 醫生監製紫蘇籽油 惠家香用油顧健康
油--含有人體必需脂肪酸,現代人卻嚴重失衡,導致身心失調。如何在生活中均衡補充,成為健康的重要一環。自然療法醫師王群光撰文指出,…
台灣自救的夢想正在實現
整整五十年前的9月,台灣發生了一個爆炸性新聞:當時深得政府器重、曾被評為「十大傑出青年」的台大政治系主任彭明敏教授與兩名學生發表《…
2013年1月中國大事
中國公布近十年吉尼係數 地點:中國 中國政府1月首度公布過去10年來的吉尼係數,2003年至2012年10年間的吉尼係數依序為:0.479…
團購魅力無法擋!
辦公室中,一聲「開團啦」!立刻劃破靜謐的氣氛,只見大夥兒放下手邊的工作,三步併作兩步趕忙拿起商品DM,毫不遲疑地下單訂購,…
生於高癌家庭 106歲宋美齡的養生之道
先總統蔣中正的夫人宋美齡,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名奇女子,享年106歲,橫跨三個世紀,生命力旺盛。其實,她生於高癌家庭,家族有多人罹癌,…
平安美味的四神湯
在都會區工作的人,飲食不正常且少運動,久而久之腸胃功能就會慢慢退化。尤其在炎熱的夏天,室外熱得像蒸籠,室內冷得像冰箱,在忽熱忽冷的刺激下,…
廉價中國製造終結 投資福地風光不再
舉辦「奧運」曾為一些國家帶來榮耀與發展契機,如日本成功地借舉辦「奧運」契機,不僅「讓孤立的日本回到世界」,…
2011華人十大新聞 - 6. 《賽德克‧巴萊》再造國片奇蹟
台灣電影界2011年最轟動的盛事,就是《賽德克•巴萊》的上映。魏德聖導演把塵封80年之久的台灣日治時期重大史事「霧社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