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办「奥运」曾为一些国家带来荣耀与发展契机,如日本成功地借举办「奥运」契机,不仅「让孤立的日本回到世界」,还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经济强劲成长,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韩国借汉城「奥运」,除了拉动国民经济持续成长之外,更重要的是迎来了政治自由和开放。
「平安奥运」后不平安的中国经济
但这次北京奥运除了为中国留下负面的政治遗产──比如由志愿者担任的眼线,以及大约30万监控相机之外,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微乎其微。以奥运举办地北京为例,中国当局对奥运基础设施的巨大投入仅仅使北京的经济成长了1%──因此,奥运给中国带来的经济利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此同时,各种经济败相提前出现,除了股市、房市双双大幅下挫之外,更令中国政府头痛的是外资撤退与制造业的萎缩,日、韩、台企业在华投资今年上半年锐减31%。上海美国商会与思艾伦咨询公司于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2007-2008》称,在接受调查的美、日、欧制造商中,超过一半认为相对其他低成本国家,中国正失去其作为制造基地的竞争优势。
廉价「中国制造」时代的终结
中国一直骄傲地自诩,「全球的制造业在中国,中国的制造业在东莞」。东莞约有30,000家企业,其中台资企业约有8,000余家。2007年,大约两成东莞台资企业转移,制鞋企业倒闭了30%左右。从深圳撤离的台商,约占该地台商总数的20%。而在过去一年当中,广东省约有3,000家企业倒闭。据说,今年内还将有1.4万家港资企业因不堪重负而倒闭,部分尚存活的企业将外迁。
珠江三角洲与环渤海区域的企业倒闭大潮,蔓延至长江三角洲。仅温州一地,目前已有近6万家企业陷入停产或倒闭困境,陷入发展低潮的包括打火机、服装、制鞋、纺织等多个行业,均为国际市场「中国制造」的主力军。倒闭的原因已被媒体反复强调:原材料、能源等价格上涨,税负增加,劳动力成本增加等等。一句话,廉价的「中国制造」时代正在痛苦地终结。
政府放言,真假掺半
面对港、台、韩企业的破产撤资潮与长江三角洲企业的大批破产,中国政府强自镇定地宣称这是「调整产业结构、重新布局」的结果。政府如此宣布时,彷佛胸中已有应对之策。但这话可算真假掺半。
何谓「半真」?因为近年来中国制造引起国际间贸易磨擦加剧,加之「中国制造」的主力军多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北京确实想通过提高税收、调整产业布局将这类企业慢慢「挤」出去,同时再引进一些具有品牌、技术、资源优势的高端外资。这类策略以前曾获成功,如2000年与2005年中国发生的两次外商撤资浪潮,都与中国政府调整产业政策有关。当时,中国政府对本国能源企业实行政策倾斜,最后迫使美国电力、赛德能源和西门子等国际电力巨头黯然撤离中国市场。
但要说中国政府对目前的经济困局有应对之策,却是假话。因为当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破产撤离之际,中国政府预期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却并未形成气候。何以会出现这种「麻杆打狼两头空」的局面?这与近几年中国调整外资政策以及外资对中国市场的评估有关。
中国希望引进高素质外企,所图的是这类外企的资源、技术和品牌,因为这是中国企业缺少的几大要素;而跨国企业在中国所图的则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和销售渠道。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与跨国企业缺少利益契合点。
中国与外资握手言欢却难同梦
中国方并无「双赢」概念。从2005年开始,中国一些经济精英成功地利用了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影响了政府的外资政策。2006年8月,中国商务部、国资委等6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限制外资收购「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企业,在核电设备制造、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造船、齿轮、石化通用设备制造和钢铁领域等7大重点制造行业中,限制外资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此规定一出,几起筹划多年的外资并购,如美国凯雷收购徐工,德国舍弗勒收购洛阳轴承集团,都因被指有害「国家经济安全」而告搁浅。
与这条政策同时制定的,还有今年开始实施的「两税合一」政策。提高税率加大外资成本之举已显「成效」,大量港、台资本撤资就是明证。但限制外资并购的规定,却有碍中国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虽然希望产业结构升级,但缺乏相应的技术实力,依靠本国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生疏的国际市场营销手段,根本不可能实现产业结构转型。
外资想要中国的市场,但还得考虑在华投资必须付出的企业监管成本(指政策、法律不透明等引起的费用与损失)和外部成本(比如知识产权的保护,商业信用等)。这两类问题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监管成本过高往往是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造成,外企为获准一些业务需要不断游说政府,这种游说耗费大量金钱与人力,加大了商务成本;更兼税收与其他许多杂费的征收永远处于不透明状态,让企业无所适从。而所谓「外部成本」可以用知识产权一项来说明,美国近年来在知识产权方面与中国发生许多纠纷,花费极大力气打官司,但即使如此,也无法解决中国企业持续不断的侵权问题。德、法在华企业都遇到过被中方合作者偷窃技术另起炉灶之事。这也是外企为甚么一定要通过并购形式进入中国的原因,因为并购是消除竞争对手并接管市场的便捷形式,还可以降低监管成本与外部成本。
基于以上原因,中国不再被跨国公司视为「投资福地」。目前,中国面临的困境是:过去,大量出让市场,却并未换来核心技术;现在,不肯让出市场,但具有品牌、技术与资源优势的外资也裹足不前。
中国当局倾尽全力打造「平安奥运」之后,还得再应付不平安的中国经济。但它不会再有上世纪80年代以来那样持续近20多年的好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