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年一度的香港立法会选举在9月7日举行。选举结果到第2天早上才全部揭晓。60个席位中,30个由分区直选产生,30个则由功能组别的小圈子选举中产生。「民意」体现在直选中,泛民主派获19席,增加1席,几乎是3分之2;功能组别因为是小圈子,北京容易操控,因此泛民只得4席,比上届减少4席。
民主派选情更加严峻
1997年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后,可以预料泛民主派在萎缩中,因为北京不但掌控香港大部分媒体,工商界也只能资助亲共政党,使泛民财源枯竭。还有中共的统战攻势,对泛民进行威胁利诱。温水煮青蛙的结果,除非中国走上民主化的道路,否则前程岂能乐观?而今年的选情更加严峻,因为今年中国发生许多事件,例如西藏镇压、四川地震、北京奥运等等,不论正面还是负面,北京都将它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香港媒体跟进。北京也期望因此可以使选票投给香港的「爱国」政党,也就是亲共政党。泛民中许多候选人因为不想被戴上「汉奸」、「卖国贼」帽子,难以打破民族主义的魔咒,使自己束手束脚。
因此事先在预估选情时,专家们对泛民持悲观态度。许多人认为泛民很少可能保住可以否决重要提案的21席。在投票前夕,根据民调情况,连当年票后、在立法会中工作最努力的前线召集人刘慧卿也陷入险境,怎么不使泛民产生危机感?尤其是在投票结束,得知投票率只有4成5,比4年前减少1成之后。因为亲共阵营的选民有组织有纪律,都会奉命投票;反之,泛民的支持者比较「自由主义」,有危机感时才挺身而出。
选举结果,是「侥幸」也是「天意」
但是投票结果,泛民只比上届减少3席,主要是失去功能组别的席位。可见泛民输的不是民意,而是鸟笼民主的选举架构。这也是北京一直不肯推行普选的原因。只有保证「爱国」人士能够赢得选票,香港才有「民主」,也就是以党代民的民主。
泛民的一些人士表示,这次选举结果对他们来说,是「侥幸」,也就是「天意」了。也有说是选民配票成功;至于泛民的支持者如何配票,尚未见有分析文章发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泛民的支持者,学台湾的泛绿选民,在民意调查时,都隐藏了自己的真实主张,导致「敌手」判断失误。这次选举过程与结果,有几个值得注意观察的问题:
一、由于北京已经做出2017年普选的承诺,虽然没有具体内容而随时会被歪曲,但也因而化解了泛民争取普选的口号。反之,近来香港高通货膨胀与依赖中国经济神话的破灭导致股市大跌,贫富差距也继续扩大,以及退休高官梁展文不避嫌的出任爱国财团要职的官商勾结现象,引发市民的强烈不满,因此即使主轴是民生问题,他们也把票投给泛民。
二、泛民的「社民联」异军突起是值得注意的现象。他们才成立2年,虽然政治上的右派、左派混杂,但是以激进反建制著称。所谓激进,一是代表中下阶层利益,二是反共色彩明显。去年区议员选举初试啼声,今年立法会从2席增为3席,除了立法会中唯一能有肢体动作的梁国雄连任以外,黄毓民是具有更大魅力的从名嘴转战政坛的新兵。黄毓民是社民联的主席,能言善道,无所畏惧,因此参选后人气急升,以高票当选,但他对相对温和的公民党的批判,也吸走公民党的票导致他们同区候选人的落选。
三、近来香港社会因为贫富分化加剧,因此阶级矛盾凸显出来,这是过去港英统治时期不明显的。然而因为奥运之故,北京指示它在香港的工会组织不许发动工潮。因此选前扎铁工人的工潮、屈臣氏工潮、维他奶工潮都由泛民的工会,例如职工盟担纲,因此从事基层工作的泛民候选人如李卓人、梁耀忠等都继续当选,并有比较可观的票数。
四、这次的最大输家是代表工商界的自由党,他们投入直选的三位主将全军尽没,只保留7席功能组别席位。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们基本上是建制派,但是不如共产党外围组织民建联那样坚决,例如2003年的背叛导致23条国安立法失败。因此这次中联办与嫡系土共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第二,官商勾结的阴影引发市民对财团的反感,以及他们缺乏基层工作的努力也是原因。
五、民建联保持第一大党地位,因为功能组别有许多席位。亲共人士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前保安局长叶刘淑仪再次参选立法会。去年港岛立法会补选中,她输给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叶太担任保安局长时在为23条立法过程中「勇敢」的表现,已经为亲共立了注册商标。这次她拉拢泛民中的史泰祖成为这一组的第二候选人,又刻意与民建联保持距离,以争取比较中间的选民。她在港岛选区得票比民建联创党主席曾钰成还多,挤掉了「福建票」的蔡素玉。
六、这次选举,泛民、亲共都重视「接班人」的出头。民建联全力为九龙西德李慧琼护航,使她高票当选,甚至超过黄毓民。泛民这边,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与陈方安生退选。曾经担任民主党主席的杨森排第二力推原来二线的甘乃威当选,而他自己落选;公民党党魁余若薇也排第二力拱新进陈淑庄,结果双双当选,票数超过叶刘淑仪那一组。但是泛民中仍有一些重要的二线人物时运不济,参选多次仍难出头。这与整个香港的政治「大气候」有关。
还要说明的是,4年前的立法会选举,泛民其实只得25席,只是后来民建联主席马力病逝,港岛区补选陈方安生获胜,才成为26席。加上因为刘千石变节,以及郑经翰与后来出任特首的曾荫权是老朋友,投票时泛民少了这两票。因此这次的实际实力与上次没有甚么减弱。而泛民与亲共派新的人事与新出现的矛盾对未来带来甚么新变量,以及北京政策会有甚么变化,是未来观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