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片《总铺师》上映三周后票房就破亿,一个月后票房破2.7亿,成绩斐然!
《总铺师》是一部关于美食的电影,其中包含亲情、人情味与传统传承等主题。但不同于表面观众看到的,导演陈玉勋曾比喻,《总铺师》讲的是「拍电影」,因为,「一个总铺师就像一个导演,拍一个电影就像在办桌给大家吃一样!」
若把拍电影比喻成「办桌」的话,那么陈玉勋就是用《总铺师》办一桌二亿的料理!
心路历程1》 总铺师做料理 就像导演拍电影
「料理」与「拍电影」的确有许多雷同之处。总铺师用深厚的功力将素材料理成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色,才能端上桌;导演也是一样,要将演员、剧本按照自己的想法导出,并剪接出一部精彩的戏剧。
说来有趣,陈玉勋笑称自己是电影界的菜鸟,因为《总铺师》只是他执导的第三部片而已。
但这三部片却横跨了十多年,也让他尝尽了拍片的酸甜苦辣。在《总铺师》破亿的庆功记者会上,陈玉勋语带感性却又不失诙谐地说:「我本来是上个世纪的导演,对我们这种上个世纪的导演来讲,从来不知道甚么叫(票房)破亿。」这段话虽然简短,却道尽台湾电影的艰辛路,以及跨越两个电影世代的苦与乐。
所以,当陈玉勋说《总铺师》讲的是「拍电影」这件事时,讲的绝对不只是一件轻松的喜剧,而是这十几年来,跨越两个世代的喜、乐、悲、伤,以及其中的低谷与高潮。
心路历程2》 三部电影 横跨近二十年
陈玉勋的电影路颇为曲折,看他现在的成就,很多人以为他是电影科班出身。事实上,陈玉勋大学念的是信息与图书馆学系,跟电影一点关系都没有。虽然念图书馆系,他透露自己「对图书馆也没兴趣,也很少去图书馆」,他喜欢的是摇滚乐,梦想当一个乐团吉他手!
被问到为何会拍电影时,陈玉勋竟回答:「不会做其他事啊!」他还形容自己「平常就是很傻、很呆、很笨的一个人」,大学时因缘际会到知名导演王小棣的工作室实习,所以当兵回来后就踏上影视行业一途。
陈玉勋入行从拍电视剧开始,第一部电视剧就是在导演蔡明亮底下工作,拍台语喜剧《快乐车行》,之后又执导电视剧《佳家福》、《母鸡带小鸭》,从基层做起。拍片虽然很辛苦,但随着自己担任导演,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化成影像,从中得到的乐趣很大。
陈玉勋第一次拍的剧情长片是1995年上映的《热带鱼》,票房破千万,并夺得许多国内外奖项,成绩在当时国片市场算是成功的。但片子拍完,陈玉勋就失业了,他笑说连导演费、编剧费也没领多少,还好当时该片获得《中国时报》二十一世纪青年百杰奖奖金五万块,加一加,那年他的收入总共才八万元!
由于《热带鱼》的成功,许多人催着他拍第二部片《爱情来了》。该片上映前陈玉勋就观察到当时市场对国片开始冷淡,上映的几部不错的国片票房都不好,因此有了心里准备。果不其然,《爱情来了》市场反应冷淡。之后陈玉勋便停止拍电影,转而投身拍广告片。
当时,外界形容他「愤而」不拍电影。对此,陈玉勋笑着解释,其实对于《爱情来了》票房不好早有心里准备,所以打击不算太大,也并没有完全放弃拍片的想法,只是对于自己该拍甚么样的片子尚在摸索,一边思考的同时也得要有收入,于是去拍广告片。
「到底要拍甚么样的片子观众才会买单?」带着这个问题,拍广告的头两年,陈玉勋写了两个剧本,但写完后,自己再拿起来阅读,发现:「这么难看,谁要看啊?」于是都被他自己舍弃。接下来的十几年,陈玉勋没有动力再继续创作电影,他自我分析道:「我是一个是需要市场、观众共鸣的导演,若没人要看我的故事,那不如就不创作了。」
直到2008年《海角七号》上映后引发国片热潮,再度点燃了陈玉勋的希望。他发现国片的时机到了,市场起来了,因而信心大增。此时,拍片的题材多了起来,也开始很多人来找他拍片,先前觉得不可行的题材,突然又觉得可行了。
为了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陈玉勋又开始写剧本。一开始写了功夫片《必杀技》,但因为此片规模较大,在缺乏资金下,筹备一段时间发现不行,只好作罢。他非常不甘心,于是一气呵成完成另一个剧本,就是《总铺师》。
心路历程3》 表现人情味 甘苦放进《总铺师》
会想写《总铺师》的故事,是因为想唤起台湾古早社会中的人情味。陈玉勋谈道:「最近这几年常上脸书,觉得时代进步、都市化后,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很大。我满怀念以前的农业社会、古早时代,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善意地相信人,所以我放了一些(这元素)进了这电影。」
但陈玉勋本人并没有「总铺师」的生活经验,怎么能将故事中的做菜、办桌情节描写得如此生动?尤其电影中三位最主要的总铺师──苍蝇师、鬼头师、憨人师不同的个性与故事,是那么感人!
陈玉勋说,在写剧本的过程中,由于对厨师的主题不熟,要做很多功课,加上时间很赶,创作的过程很痛苦。由于先前的《必杀技》喊卡,一口气在心里的他,便把入行二十几年来的心境都写进剧本中。陈玉勋这么形容:「《总铺师》讲的是像我这样一个人的创作故事,其实不是在讲这些厨师,是在讲我自己。」
心路历程4》 抛开文艺情结 突显搞笑天分
上一世代的台湾电影,曾经在艺术成就上光耀国际,因此,台湾许多导演都承袭着上一代深沉的电影艺术风格。然而,尽管艺术成就非凡,没有票房一直也是上一代台湾电影产业的痛。在市场与艺术、表达自我与迎合大众之间,许多台湾电影导演都有过内心的挣扎。
陈玉勋当然经过了这一番挣扎,他热爱国外艺术大师的作品,也非常尊崇上一代台湾导演的艺术成就,但自己却无法发挥这样的艺术风格,只好藉由拍广告发现自己的喜感天分,酝酿出《总铺师》这部充满着搞笑、感人元素的电影。
那么,陈玉勋这段心路历程到底是甚么?他坦诚,自己对拍艺术片有十几年的内心挣扎,年轻时很着迷前辈们的艺术电影,自己也很想拍那样的片,早期刚入行时也写过很「文艺」的短片剧本,结果被当时指导他的李安批评文艺腔太重,但他还是执意拍出,结果自己看了都受不了,「完全不是前辈们拍的那种片!」
创作《热带鱼》时,陈玉勋采取贴近民众的题材,发现自己还满会搞笑的,但内心其实并未全然放弃自己的文艺路线。执导《爱情来了》之后,他写了两个完全是文艺路线的剧本,可见他内心的挣扎是多么的剧烈。
进了广告界,陈玉勋拍了许多经典的搞笑广告片,包括喉糖广告里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泡面广告的张君雅小妹妹、汽水广告里的胡涂偷渡客。这些诙谐的题材、幽默的表现,让他不知不觉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搞笑天王。
陈玉勋自嘲,拍到后来有点走火入魔,看到甚么题材都往搞笑的方面想,「明明很严肃,我看到的都是笑话。经过十几年广告片的磨练,发现自己对喜剧比较擅长,到近两年写《总铺师》剧本时,我已经没办法正经地讲故事了。」
他甚至表示,下一次要拍一部更搞笑的电影。
透过陈玉勋在国片市场中的起伏,可以窥见国片经历两个时代的沧桑,同时也看见国片市场的蜕变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