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通常這是出門去租或買DVD來消磨無聊時間的好機會。棒球在美國歷史久遠,自然也已經深入文學和電影之中,成為重要的養分。在過年前我把自己最喜歡的幾部棒球電影拿出來談一談。我對棒球的興趣之一在於棒球的經營層面,所以我從棒球作為一種生意的制度面來看這幾部片子告訴我們什麼。
1、《百萬金臂》:Bull Durham(1988)
有些人認為這部是史上最好的棒球電影,我自己是其中之一。凱文‧科斯納(Kevin Costner)拍了不少棒球電影,這一部和下面一部《夢幻成真》都被認定是經典。我忘記第一次看到這部片子時到底看懂多少,不過在看大聯盟棒球一段時間之後,我相信當初有很多不影響劇情進展的部分一定沒看懂。舉例來說,科斯納在一出場時說他是「稍後指定的球員」(the player to be named later),這是跟棒球交易有關的術語。球隊在做交易時有可能對於部分細節暫時無法決定,所以主要的球員先去新的東家,交易中部分配角,則等稍後再從一個做交易時已經決定好的名單中選擇。這個出場介紹就說明了他在球團中的地位並不重要,在電影快結束時他被球團釋出就不令人意外了。
在電影中科斯納跟隊友偷偷跑去客場球場,打開噴水器製造能讓他們因雨停賽的「天然」災害時,他告訴隊友要羅賓斯(Tim Robbins)這個「簽約金小子」(bonus baby)來付計程車費。近年來球隊要簽下選秀會裏選到的頂級新秀時,往往要付出數百萬美金來簽約,不過早年不是這樣的。1947年開始球隊之間有協議限制簽約金上限,以免有錢的球隊砸大錢來簽新秀。簽約金超過上限的球員,根據規定必須直接放在大聯盟名單上面。由於實力好到能夠不經小聯盟磨練直接成為即戰力的球員很少見,所以這個措施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那些直接放在大聯盟名單上的球員被稱為「簽約金小子」。從1965年業餘選秀制度開始,球員可以自由和球隊協商簽約金,就再也沒有這樣的限制了。
「簽約金小子」這個名詞在電影中的使用,並不是這個名詞最早出來時的原意,應該只是指那些簽約金膨脹的年輕選手。這部電影是1988年發行的片子,雖然沒有明講背景是哪一年,不過從電影中提到的真實球員和音樂來看,大約是1980年代,跟影片拍攝的時間相同。劇中提到羅賓斯的角色拿到十萬美金的簽約金,在當時算是相當高了,所以他甚至買了一輛保時捷跑車。
這部電影的重點是小聯盟球員如何成長,看他們如何搭著巴士長途來回主客場,跟大聯盟球員的光鮮完全是兩回事。台灣目前還有不少年輕球員在小聯盟裏,這部片子雖然不能完全代表一般小聯盟球員的生活,不過多少可以幫助大家想像一下在小聯盟努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2、《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1989)
這部片子跟其他的電影最大不同之處是:裏面的球員都不是真人,而是鬼魂。美國職棒球員並不是從職棒一開打就坐擁高薪,1919年的芝加哥白襪隊球員在世界大賽集體收錢放水事件,原因之一是球團老闆對於球員太過苛刻。事件主角投手奇考提(Eddie Cicotte,這個姓唸法有好幾種,這裏採用電影裏面的發音)只要再贏一場就可以拿到一萬元美金,對於當時的球員來講這是很大的一筆錢。頂級明星的年薪不只此數,不過有很多球員該時一整年的年薪也沒有那麼多。據說在他贏得第29場後,他就再也沒有被派上場,當然也就拿不到那場勝投和獎金。
這個說法是阿西諾夫(Eliot Asinof)在他1963年述說該事件的名著《八人出局》(Eight Men Out)中的說法。不過根據後來的資料顯示,奇考提可能在他贏得第29場的當天就同意放水,使得這個故事的可信度沒有那麼高。那個時候的老闆都很吝嗇,能夠少花一分錢就會少花一分錢。當年白襪隊的老闆雖然小氣,但是比起他的同儕大概也不會差得太遠,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即使到了今日,老闆們的天性也仍然沒有改變。現在他們願意花大錢在球員身上的原因不是比前人慷慨,而是球員一代一代抗爭下來的結果。
這是另外一部凱文‧科斯納主演的片子,他在這裏演的是個農夫,聽到「神諭」之後把家裏的玉米田砍掉建了一個簡易的棒球場。那些古早時的白襪隊因放水被禁賽球員就從球場邊剩下的玉米田中走出來打球。當年放水的球員會受到後人同情的原因之一是老闆太過苛刻,另外一方面也在於某些被判終身禁賽的球員,如喬‧傑克森(Joe Jackson),事實上在世界大賽中表現非常好,以致於說他放水的證據稍微薄弱一些。
3、《戰鼓輕敲》:Bang the Drum Slowly(1973)
這部片子裏球員們穿的制服是洋基隊的制服,不過球隊是虛構的,裏面的人物也不是真實的。勞伯‧迪尼洛(Robert De Niro)從這部片子開始受到影評的注意,一步一步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迪尼洛演一個得到絕症的捕手,劇中談的是他跟隊上一個明星投手之間的友誼。迪尼洛的角色是從鄉下來,不擅言詞,甚至腦袋有點不靈光。在二十世紀初的喬‧傑克森因為從鄉下來而且沒有唸過什麼書,就已經受到隊中一些教育程度較高的隊友排擠了,迪尼洛的角色是在那之後,情況只有更嚴重。
球員之間的情誼當然感人,這部片子我覺得最有趣的一部分,倒是開頭時那位明星投手跟球隊談判薪資的過程。球員那時候要每年跟球團談薪資,談不攏也不能任意去其他球隊。在電影中,這個投手開價12萬5,000美元,球隊只願意付6萬元,該時還沒有經紀人的存在,所以他和老闆直接面對面談判。在談不攏的情形下,他雖然到了春訓場地卻拒絕參與訓練。這並不只是小說或電影情節,當時的明星選手常用這一招來跟球隊角力,而他們也只有這一招。前幾期提到過迪馬喬(Joe DiMaggio)就是個中翹楚,常常撐到最後,至於能否得到他想要的就不一定了。
這個制度對於台灣的棒球迷來講不陌生,我們的職棒現在就還是這種制度。差別在於台灣的選手連拒絕簽約、不參與春訓這一步都還沒有走到,最接近的只是看到張泰山在開訓儀式後離開,連這到底是不是對球隊的抗議都沒有做公開說明,很快的就以向球隊道歉後加入春訓收場了。不過張泰山如果已經簽下了合約,他不參加春訓是理虧的。當年這些大聯盟球員是冒著沒球打的風險,不簽合約來對球隊施壓。而球隊通常也以小聯盟有什麼優秀選手來威脅球員就範。
美國大聯盟球員現在薪資頗高,即便是拿基本薪資的新秀,現在的最低年薪保障也有30幾萬美金,比起大多數人的職業都要好的多。不過在這部片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有球員在兼差賣保險,當年真的是有這個需要,否則光靠打球一項收入不足以維持家庭,這是另外一部分值得了解的時代背景。
這部片子應該沒有在台灣上映過,我手上的DVD是在美國買的,恐怕不太容易在台灣找到,不過透過網路可以買到美國一區的版本。
除了這三部以外,還有幾部也非常好的棒球電影。如勞勃‧瑞福主演的《天生好手》(The Natural),蓋瑞‧古柏1942年的《洋基之光》(The Pride of the Yankees),是前面提到的《八人出局》改編的同名電影,還有吉娜‧戴維斯、瑪丹娜和湯姆‧漢克斯主演的《粉紅聯盟》(A League of Their Own),以及充滿笑料的《大聯盟》(Major League)等等。《天生好手》和《洋基之光》這兩部電影的地位絕不遜於前面介紹的三部片子,只是礙於篇幅所限不能細談。
等到年假過完,王建民的薪資和桑坦納是否會被交易大概都有結果了,春訓也差不多就要開始。到時候我們會有一些現在進行式的棒球可以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