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來歷很特別,是當今世界上極特殊的文字。相傳倉頡造字之後「天雨粟,鬼哭號」。而倉頡這位黃帝的史官也是一個特殊人物,他有四隻眼睛,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人們說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想來中文也與神意有關,那麼我們就從文字裡一窺神給人類所定下的人倫規範吧。
關於「人」
「人」字是個象形字,它有一個很大的特徵:身子前傾,而不是挺直腰桿堂堂站立。古人行禮拱手作揖,就是前傾著身子,然後雙手抱拳。這種姿態直接讓人感受到一種謙卑。人應當要謙卑,或者就是神對人類的基本諭示。傳說人是神按照自己的樣子所造,所以「人」應當要對造物主、對神謙卑,這說起來也很合理。
關於「男、女」
人類社會由兩性組成。「男」是一個會意字,「力田」:男子有力氣,辛勤地種田,在男女分工中承擔的是比較粗重的生產勞動;而「女」卻是一個象形字,它的形象非常相似於日本女性跪坐的姿態,溫婉而順從。
從這兩個字的造字,可以感受到男女間的陰陽之別。陽剛的男生是有力的,與粗重的生產工作相關;而「女」字則不是勞動的造型,它表達的是一種氣質,溫婉柔和的型態。尤其「母」字就是從「女」字發展出來的,可以看出女生是更著重於家庭的。
關於「夫、妻」
男女成長後結為夫妻。「妻」字底下是一個「女」,手持掃帚之類的東西,所以妻子要從事家務。
而「夫」這個字比較複雜,它是「從大」、「從一」。「一」在《說文解字》是這麼解釋:惟出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是根本的道理與源頭。
而「大」就是一個人正面站立的形象。一個站立的人卻要頂著一個「一」,事務的源頭,這個責任不可說小。所以「夫」需要承擔,需要主導。所謂「夫倡婦隨」,可是夫倡當然不是隨心、隨意的,那一畫指的可是天理。古代對女子三從的要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女子要跟從男子,對男子而言那可不只是一種權威,更是一種責任,而這種責任不只是生活上的,更包含了精神與價值。
關於「父、母」
「父母」一詞當然是相對於子女而言,對子女來說,「父」這個字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它是一隻手拿著一個條狀物,可能是棍子之類的;而「母」這字卻是「女」字的胸前加上兩點,明顯地強調哺乳的功能。所以父親應當是「嚴父」,管教孩子,甚至不惜拿棍子處罰;而母親則是「慈母」,給孩子溫暖與呵護。
從以上幾個字簡單的介紹,我們不難發現,在相關的男女文字中,它們體現出陰陽的區分。陽剛的「男」,溫婉的「女」。而結了婚的男子不只是從事生產,更要有明辨事理、趨善避惡、趨吉避凶的能力;結婚的女子就需要更著重在家庭內務的管理上。生小孩後,男子還要把好的人生價值、做人準則教給孩子,不只是教,還要管;而媽媽則需要承擔溫柔照顧的角色。
從文字上來看,這樣的結果似乎不算太奇特的認識,可是對照當今社會的現況,恐怕有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