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越來越多的數據支持中國「資產價格過分上升」。「房產租售比」是國際通行用來衡量一個地區樓市運行是否良好的數據比例。一般而言,國際標準的「房產租售比」為1︰100到1︰200。據中國美聯物業北京市場研究部調查顯示,去年11月以來,北京的樓市租售比再創紀錄,首次突破了1︰500,達到了1︰546,部分區域甚至達到了1︰700。而這一比例在2008年基本在1︰400左右,上漲幅度達到了25%。上海的租售比也達到了1︰500,深圳的租售比平均為1︰450。造成這一情況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為暴漲的房價。
二手房均價則在11月達到了歷史最高,11月上半月北京二手房平均價格達到了人民幣13,150元/平方米。而二手房的平均成交總價首次突破120萬,達到了123萬。二手房均價已經比年初的8,900上漲了47.8%,部分區域甚至出現了翻番的上漲幅度,房價漲幅超GDP五倍。
此外,房地產泡沫化另一個指標是房價收入比。根據北京統計局公布的2008年北京市職工年平均工資為44,715元,按2009年工資漲幅10%計算,夫妻雙方2009年年平均收入在10萬左右。購買一套北京的普通5環周圍商品房平均價為200萬元左右。不計貸款利息,一個家庭不吃不喝需要賺20年。中國社科院的《經濟藍皮書》告知,當前有85%的中國家庭買不起住房。這一切都已經提示現在的中國樓市已經有泡沫。
中國國務院去年底12月14日召開常務會議提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決策。從2005年的「穩定住房價格」、2006年「控制住房價格過快上漲」、2007年「抑制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到這次提出的「遏制」,中國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措辭一再加強,但房價一直扶搖直上,只是在2008年放慢了腳步,進入2009年再次直衝雲霄,部分城市房價已超過最火爆的2007年水平。
房價調控政策落不到實處,問題在地方政府根本不執行。房地產業產生的相關稅費已經占據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且房地產業可以立竿見影地拉高當地GDP,地方政府因此將房地產業視為「支柱產業」或「提款機」。如果不能從制度層面上扭轉地方政府的「賣地財政」和GDP為王的政績考核方式,各項「遏制」高房價的舉措,難逃地方政府的攔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