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和業內人士近日表示,儘管谷歌事件不會導致中國外資企業的撤離,但還是會引發外國投資者對中國商業環境以及中國投資風險的擔憂。
據悉,今年5月起,中國將針對資訊安全產品實施強制認證制度(Chinese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 CCC),生產廠商申請時必須將晶片藍圖和軟體原始碼交給相關單位,不然無法在中國生產、進口和出售。
谷歌等多家美國公司遭中國駭客攻擊,引起西方企業對資訊安全的警惕。對其他中國公司來說,谷歌事件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加劇了對將來遭到網路攻擊的擔憂,尤其是網路駭客盜取知識產權的擔憂。谷歌事件也引發外商對信件內容防護的重新檢視。中國美國商會日前表示,在中國的美國企業對來往商務資訊的安全性感到憂心。
除了科技業外,包括金融、通訊、化工等產業的外資都曾遭受駭客入侵。一位金融業主管表示,情況讓人擔心,各公司已經感覺到他們在中國的專業技術很容易被盜取。
儘管外商基於利益考量,盡量避免激怒中國政府,去年還是發生了兩件雙方對立的事件。首先是中國政府要求電腦製造廠商安裝「綠壩」網路過濾軟體,遭到數十家科技公司大力反對,北京政府最後宣布該措施無限期延後。
接著,去年10月中國政府的新規定,要求廠商產品必須獲得認證,才能列入政府優先採購產品之列。業界批評此舉意在要把外國新科技轉移給中國企業。這一問題目前尚未獲得解決。
2002年,時代華納因擔心中共會索取用戶的郵件副本,終止了其麾下美國線上(America Online)與中國的電子郵件合資計畫。
德國《商務日報》(Handelsblatt)1月15日指出,中國利用產品認證、專利權、間諜和網路駭客等手段,意在取得國際駐中國公司的商務情報和技術。
德國資訊商業通訊新媒體公會(BITKOM)總裁謝爾(August-Wilhelm Scheer)警告,如果規定要求特定資訊商品申請認證,迫使軟體原始碼公開,那麼,致力創新的企業將離開中國。防火牆、作業系統和伺服器,都屬於資訊安全產品的範疇;而包括手機和晶片卡等含有安全科技的產品,也可能包括在內。
歐盟商會一份文件指出,如此一來,外商智慧財產權恐將不保,與認證標準無關的產品機密情報,都有可能落入中國競爭公司的手中。德國企業主管表示,中國的專利保護是個大問題,中國應採用國際共同認證標準,以減少機密不必要的流出。
駐北京德國商業代表說,機密外洩已經成為歐洲出口廠商最大的阻礙。例如太陽能領域的一家德國軟體公司也因為不願交出程式原始碼,而拒絕來自中國的大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