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福建武夷大學12月中旬傳出600多個「甲流」(即A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學校沒有採取隔離,並封鎖疫情訊息。學生感到十分恐慌,而校醫可能害怕自己受到波及,因此拒絕為發燒的學生看病。學生們群情激動,上網大罵說:「學校的醫生居然連普通發燒的病都不敢看,害怕因接觸而被感染,這是甚麼醫德啊!」大家都罵他是獸醫!
明代徐春甫《古今醫統》曾將醫生分為明醫、良醫、國醫、庸醫、巫醫等。其定義為︰「學醫者,有精粗不同,故名因之有異。精於醫者曰明醫,善於醫者曰良醫,壽君保相曰國醫,粗工昧理曰庸醫,擊鼓健趨,祈禳疾病曰巫醫。」至於其他,售假藥、施騙術,根本不知醫而羅致錢財的江湖醫生,屬於行徑惡劣的醫生。
瘟疫流行之際,醫德為重
東漢末年,在桓、靈、獻三帝共七十多年中,發生了超過17次以上的疫病流行,很多人喪生,一些市鎮變成了空城。當時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白骨委積,人相食啖」時有耳聞。當時的長沙太守張仲景是位名醫,原本家族共有二百多人,不到十年間病死一百三十多人,大部分是死於傷寒病。
三國時期的王粲曾描述當時的情景:「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
而曹植也曾說:「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後世從史料中可以窺知,東漢時,有些醫生看診並未認真診脈,只和病人相對片刻,便開方抓藥,賺昧心錢。有些醫生雖然師承名醫,卻只會因循守舊,並不精心研究醫方、醫術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競相追逐榮華富貴。
所以當時死傷慘重,除了疾病本身之外,恐怕與醫生的醫德也有些關係,而醫德是否也與當時的大環境有關呢?
坐堂醫生:紀念張仲景之醫德
慈濟醫學院醫學系主任張世忠認為,「醫德不光是指醫師的內在涵養,而是專業醫療技術加上視病猶親的態度」。
當時的長沙太守張仲景,痛心民生凋敝、疫疾猖獗,為了救人,他深入民間,召見各地名醫,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藥方,包括他個人的臨床經驗,著作《傷寒雜病論》,為傷寒病提出了整套有系統的解決方案。
在瘟疫流行死者遍地的狀況下,雖然張仲景有了治療的方法,可是當時規令官員不可入民宅,接近百姓。為了能夠治療廣大平民病患,於是張仲景想了個法子,他貼出告示,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不問政事,大開衙門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端坐在大堂之上為群眾診治。
張仲景不畏生死,親自開堂幫百姓治病,其博大的醫德,令百姓感動。自此每逢黃曆初一和十五,衙門前均聚集各方求醫看病的群眾。
後來許多中藥店常冠名為「某某堂」,人們稱坐在藥鋪裡給病人看病的醫生為「坐堂醫生」,即是紀念張仲景於長沙郡大堂行醫的善行!
哥不是醫生,哥只是醫院裡賣藥的
2009年10月21日,中國大陸的一位醫生於網路發表一篇文章〈哥不是醫生,哥只是醫院裡賣藥的!〉,文中提到他在醫學院畢業後進醫院工作一年,覺得醫院賺錢太黑了,他受不了,於是考研究所逃避了三年,在即將再度進醫院工作的前夕,他「以尚存的良心留下印記」說:
「中國的醫生,不過是幫藥商賣藥的售貨員而已,無論是醫院獎金還是藥商回扣。」
「要創收,要拿到獎金,必須靠賣藥和賣檢查。」
「政府要求醫生幫藥商賣藥(以藥養醫),自己再從藥商那裡腐敗。」
「醫院的利潤,由賣藥、賣設備(檢查費)得來的!」
「賣藥、賣檢查的錢,不止養醫院、醫生,還養了醫院背後一大群藥商、器械商,還有負責審批、招標、定價、制定藥品目錄的貪官汙吏!」
「醫生自己也很憤怒,當我們背負懸壺濟世的道德要求,同時承擔賣藥的業績壓力時, 我們裡外不是人!」
協助兩岸醫療糾紛的台灣「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穎曾指出,曾有一台灣民眾到西安旅遊,因肚痛前往醫院割盲腸,返台後因傷口發炎去醫院檢查,才發現不僅傷口沒處理好,還少了一個腎。偷摘台灣民眾腎臟,有技術卻是害人!只有醫德沒有醫術不能救人,但沒醫德肯定會害人!
當「醫德」變成了「醫得」,您想,那樣的社會不令人毛骨悚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