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訓練中培養出「觀察入微」能力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張傳炯,退休後因陪同姪孫賞鳥,意外地投入了賞鳥人的行列。嚴謹的學術研究性格,使得張傳炯的賞鳥不只是獲得心靈上的喜悅,還給賞鳥界帶來研究上的突破。
談到賞鳥,張傳炯顯得更加興致勃勃。他滔滔不絕地分享他的觀察:台灣人的賞鳥風格是找出稀有鳥種,有觀賞到即是成就,所以重點目標放在「自己看到了多少種鳥類」。但張傳炯持不同的想法:「大家都在比說我看到了甚麼鳥,你看到了甚麼鳥,能夠看到一、兩百種就很了不起了。但這樣對學術沒有貢獻。」
不改科學家本色的張傳炯,把相同的研究精神投注在賞鳥領域。他不追逐稀有鳥類,反而把重心放在解決賞鳥界懸而未決的問題上。張傳炯觀賞的鳥類都是常見種類,但卻能一眼洞悉別人看不到的問題。
看見別人沒看見的
以國人所熟知的「國慶鳥」灰面鷲為例,每年的10月10日左右,灰面鷲會從墾丁出海,因此許多賞鳥人士會集結在墾丁觀賞灰面鷲出海的景象。張傳炯觀賞的角度卻與眾不同,他對灰面鷲的飛行路線感到好奇而開始探究。
一般認為,灰面鷲的飛行路線是由日本出發,經過琉球群島到宮古島,然後經由台灣前往菲律賓。但一直沒人驗證此一說法是否正確。張傳炯開始著手求證。他翻閱相關文獻資料,結果令他十分驚訝。按照一般認知的飛行路線,灰面鷲離開宮古島後,約飛行三、四天會抵達台灣,但張傳炯質疑:「我們在墾丁看到飛出去的鳥,時間點和宮古島鳥兒離島的時間點作比對,發現灰面鷲離開宮古島的時間竟然比離開台灣還晚一天!」這明顯的錯誤,卻沒有人提出,也沒有人去發掘原因。
根據前人的記載數據,張傳炯斷定,來台灣的灰面鷲不是從宮古島出發,而是從別的地方飛來的。因為張傳炯沒有作繫放等其他實際研究,光靠現有文獻中的數據就這樣斷定,此一大膽推斷提出後,賞鳥界群起譁然,質疑聲四起。
然而半年後,台灣第一次進行衛星繫放研究,用衛星通信設備研究灰面鷲的飛行路線。結果發現,灰面鷲並非從菲律賓飛回日本,而是飛到北韓,隔年從北韓經過中國進入台灣。這樣的飛行路線果然如張傳炯所斷言:灰面鷲並非經由宮古島飛入台灣。農委會2009年7月9日發表文章可以為證:「台灣猛禽研究會執行的灰面鷲衛星追蹤研究有初期成果,在台灣墾丁及彰化繫放的5隻灰面鷲中,繼續生存的4隻均成功跨海進入中國,北上到北韓/中國邊界準備繁殖。……衛星追蹤的灰面鷲很可能是北韓邊界的鳥渡冬遷徙時經過台灣。這個結果具有非常重大的震撼性,本文所提過境墾丁的秋季遷徙灰面鷲很有可能是因為地理關係採取不同於日本灰面鷲的遷徙路徑。」
此研究被收錄在《自然觀察》網站的「菁華研究討論區」。張傳炯不改學者本色:「雖然一開始就有人反對,但我必須要講,不講我害了全國,後來證實我講對了。不過我沒花錢,而衛星繫放價格高昂,實驗一隻花費幾十萬,但我只是翻翻那個文獻記載的網站而已啊!」張傳炯嚴謹而又敢說真話的學者性格,在「賞鳥」領域裡,依然展露無遺。
另類的賞鳥專家
退休後的張傳炯,隱居陽明山寄情山林,賞鳥帶給他無窮樂趣。張傳炯常背起相機,到各地遊賞並細心地用鏡頭記錄鳥兒的美姿。在陽明山的居所裡,一張張裱框起來的鳥兒照片,述說著他賞鳥的豐碩成果。當然,由於「觀察入微」的科學家精神,張傳炯的賞鳥資歷雖短,卻早已進入「賞鳥專家」之列。
不止灰面鷲,張傳炯長期對黃鸝、黑冠麻鷺和鳳頭蒼鷹進行近距離觀察和攝影,其文字紀錄也為鳥友們津津樂道。此外,張傳炯對家燕的研究也獨樹一格。聽他一絲不苟地談起家燕的「換羽」等行為,在他看來是簡單的邏輯推理,但對「外行人」來說,真的是一時難以意會的「大學問」。聞者都不免暗自讚嘆:「院士級」的眼光,果然非同凡響。
從開創叱吒國際的蛇毒成就,到賞鳥的學術奇聞,張傳炯認真治學的態度,讓他的故事成為一次又一次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