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拉麵,大家馬上就會聯想到日本。日本的拉麵確實很多系統,基本上有博多的濃豚骨口味,有喜多方地區的醬油口味,有北海道口味。最早期的拉麵叫做支那麵,是由中國人帶進日本的。原因據說是因為很久以前,在日本東北喜多方地區做工的中國人受不了冷食,因此熬了湯底煮麵條,放上蔬菜跟肉片來吃。沒想到這樣的吃法居然大受歡迎,後來各地也根據當地的食材,發展出各具地方特色的拉麵。所以拉麵有另外一種稱呼叫中華麵,在日本當地還是會常常看到。不過為了跟後來發展出來的日式拉麵有區別,中華麵維持著叉燒跟炒蔬菜的雜菜麵原始口味。
但是很有趣的是,中國本地反而不常見到拉麵這類湯麵。我問過一些中國朋友,他們的解釋挺有趣:麵食多是北方人吃的,北方人吃麵條並不太愛煮成湯麵,覺得麵湯糊糊的吃起來又燙又彆扭,配湯吃菜比較自在些。南方人愛吃米飯少吃麵,所以也不會發展出湯麵這類的吃法。
以米食為主的台灣人卻愛吃湯麵,陽春麵、切仔麵、擔仔麵、粿仔條、米苔目,全可煮成湯麵。外省伯伯也變出了牛肉麵。日式拉麵在台灣更是備受歡迎,標榜日系原味的拉麵店一家一家地開。光湯麵類的品項之多,我想日本也難以望其項背。為甚麼湯麵類的食物在這裡受歡迎呢?我想原因其一是台灣人愛喝湯,又不想花太多時間吃飯的習慣使然;至於另一個原因,是喜歡食材混合在湯裡的豐富香氣。
有著族群融合意義的牛肉麵在台灣已經越來越精緻,儼然成為代表性美食,說是台式經典拉麵也不為過。不過散發濃郁肉香的牛肉麵,對於喜歡清淡口味的人來說可能稍重了點;而日系拉麵的口味又多偏鹹。
最近在錦州街,偶然發現到正好介於清淡與濃郁間的雞湯麵,一試二試之下讓人頗是驚喜。招牌的叉燒煨雞湯麵,湯底是用整隻雞熬煮,加上蒸冬瓜與薑,整體的湯頭不僅香甜更是清爽。雞湯入口滑腴,薑片的辛香與冬瓜低調的清香,構成溫潤和諧的滋味。麵體雖細,在湯裡軟滑卻不爛,細嚼後會有淡淡小麥的香氣,應該是壓製得比較乾的麵條,是比較費工的作法。拉麵裡的叉燒是五花肉醃過再烤,入口即化,也頗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叫做川邑拉麵的店裡,不僅裝潢有特色,服務員的態度溫和有禮又斯文,沒有太制式的職業態度,多了一種誠懇。跟其他餐廳強調的專業效率不同,也是個有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