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香港的關本良,自認比一起合作的台灣導演姜秀瓊更像台灣人。為了《乘著光影旅行》的拍攝工作,關本良已經住在台灣兩年。
說起台灣和香港的不同,台灣的咖啡廳、書店、電影,甚至連商場,都讓這個香港導演喜愛不已。「我很喜歡報導攝影,但是香港只有商業攝影。不是說完全沒有,但很難才找得到一、兩個攝影師會喜歡那種攝影。而台灣,比如說我從小就會看張照堂老師的照片,我在香港是看不到那些攝影的,我都是看台灣的攝影。所以我跟台灣人說,他們不知道他們活在這裡,他們不會覺得他們的攝影那麼棒,影響別的地方。」關本良認真地用廣東口音講出肺腑之言。
「香港很追求功能性,就是很效率。你到香港,所有購物商場,沒有給你任何一個座位坐下來。這幾年,因為有Starbucks才有比較多咖啡廳,很難找到像台灣那麼多喝茶的地方啊、喝咖啡的地方。為甚麼?它希望你進去一個商場,你就購物,你不要坐在那邊兩個小時就喝一杯東西,它賺不回來,因為那個租金很貴。所以餐廳你進去,它馬上丟一個東西給你,坐下吃完就走,變成了整個生活的模式,你不能好好坐下來跟朋友聊天。我記得龍應台有說過,就是一個地方的人文氣質,很多時候,比如詩人啊,他們很喜歡晚上坐下來聊天啊,一種東西慢慢發酵出來的,但是你沒有給人家坐下來聊天的地方,沒有那個空間去想一些生活以外的東西的話,就沒有那個精神。」關本良言談中難掩對於台灣的喜愛。
關本良舉最近受到矚目的國片《一頁台北》為例:「那不是在誠品拍嗎?誠品都變成香港人的一個朝聖的地方,每一次香港人來,很多時候都是去誠品看啊。24小時的書店,香港沒有耶!香港都是二樓書店,小小一家,很擠,書全部都滿滿地在牆上放到頂上面。所以你們其實很幸福,有那麼一家大的誠品,它跟生活、跟品味結合。香港你就真的只是去買書,買完就走,沒有文化的味道。」
關本良表示,拍李屏賓的紀錄片,一開始完全沒有經費,但他就這樣來到台灣。拍到後期的時候,要買李屏賓18部電影的版權,已經是「山窮水盡」,但劇組還是繼續做,沒有管。「我後來越來越相信,其實就是先想你感到感動的事情,先去做,做了以後就會有很多回響,很多人幫助,那個事情慢慢就會做出來,你先走一步,後面幾步路慢慢就會鋪出來。」所以,發行人羅綸有真的就拔刀相助了。
「如果一開始你去計算的話,你就不會去做了。一個紀錄片怎麼可能花3年時間,買18部電影版權?你怎麼知道那個有沒有回報?」關本良有一種屬於藝術家的樂觀:「每一次對我的經驗都是說,你先去做,結果都是很美好的。反而你去計算的東西不一定會成功。你先做完,然後那個影響力,那個共鳴都會出來。」
關本良流露出感性的一面:「大家一起去工作,付出了,觀眾看到也很開心,那個片子已經不是我一個人,也不是我們的了,這個片子是大家的。到了電影院的時候,你看到觀眾的反應,最重要的是,這部片子已經有自己的生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