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漢東
第64期
假日的羅東傳統市場多了一個流動攤販。「來買好吃的粿。」這可不是阿桑的叫賣聲,他們是一對年輕夫婦。
十年前黃寶珠因為神的安排,走上「做粿、賣粿」這條路。但是從沒做過生意的她,除了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捧場外,並不知道通路在哪裡。「媽媽放心,粿讓我們來賣。」兒子朱春鐘和媳婦毅然挑下賣粿的擔子。
把簡單的檯子和粿綁在機車上,夫妻倆來到傳統市場。印象中,年節時在市場賣粿的都是歐巴桑,年輕人我倒是第一次聽說。「第一次實在喊不出口。」朱春鐘說,二、三個月後,東西一擺,大家就圍過來了。隔年後賣粿的人就越來越多了。
「好好玩喔。」聽到媳婦這麼說,心中不捨的黃寶珠總算釋懷了。
「我們來賣。」有了賣粿的經驗,朱春鐘夫婦在爸爸決定賣米後,信心滿滿。當時在台北上班的他,利用假日和太太到台北的傳統市場銷售老農米。
「高雄145壽司米Q度夠,煮起來粒粒分明,是比較高級的米。而且大家都覺得東部的米很『讚』,所以還滿好賣的。」他說,顧客覺得台灣的東西才可靠,去賣場買米,雖然包裝上有寫產地,但是心裡還是會擔心到底米從哪裡來。「台灣米,產地又是以農特產聞名的三星鄉,起到了加分作用。」
「新米的甜度、口感的柔軟度都優於一般的米,煮起來特別好吃。7月採收稻穀後,朋友會說新的米又收成了,大家一窩蜂搶著訂購。那段時間賣得最好。」他說,新米好吃,價位一樣,因此這兩年大概3、4月米就沒庫存了。
米賣得好,假日不用再到傳統市場行銷囉?朱春鐘說,平日工作之餘,會在部落格發表文章、做些稻作產銷履歷,假日就回家幫忙賣粿做家事,分擔爸媽的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