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島的一百隻猴子
「幸島的一百隻猴子」出自船井幸雄的《第一百隻猴子》一書。據說在日本宮崎縣有座非常迷你的島嶼:幸島(Koshima)。幸島上甚麼都沒有,只有一條快要乾枯、要死不活的小溪與一群日本猿猴。大約六十年前,日本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幸島上觀察猴子的一舉一動,因為怕這群死猴子挨餓,所以研究人員還留了一些番薯給猴子吃。
後來幸島上的猴子們發現番薯可以吃,但是番薯上頭的泥巴實在很討厭,所以猴子們在吃番薯之前就會用手來拍落番薯上頭的泥巴。某一天,有一隻一歲半的聰明小猴子突然發現用清澈的溪水也可以洗淨番薯上的泥巴。於是幸島上大約有85%的猴子也很快學會這一招。後來幸島唯一的小溪乾枯了,於是又有一隻聰明的小猴子發現用海水來洗番薯滋味似乎也不錯!於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幸島上85%猴子又全部學會這招!
當幸島上出現第一百隻「用水洗番薯」的猴子時,居然在幸島200公里之外的大分縣的猴子也莫名其妙地學會這招。這兩群毫不相干的猴子居然在同一時間學會了「用水洗番薯」!
為甚麼一隻小猴子用水洗番薯的「個別行為」最後會穿越時空,傳播到遙遠的地方之外、成為一種「集體行為」呢?日本經營顧問之神船井幸雄說:「只要是對的信念,這種無形的力量就可以匯聚成為一個很大的正向能量!只要團隊中有任何一個人願意率先行動,他就可以在人群中產生示範作用,在無形中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藩籬、去影響絕大部分的人。就像幸島上那群死猴子一樣!」
為此船井幸雄也特別提出一個非常精準的「7-11數據」:任何新觀念推廣,起初只要有7%~11%的人願意接受與認同,等到臨界點來臨時,就會出現驚人進展與質變!
「幸島的一百隻猴子」這個故事明明白白地揭示一個重要觀念:「整體文化的變遷往往始於個體行為的變化。」
現代人穿衣,在科技發達下功能千變萬化。人造纖維不但能防水、保暖、吸溼、排汗、透氣,有的廠商甚至強調穿衣能量說。不過,還是有許多人堅持「天然的最好」,棉、麻、絲等天然纖維,依然是許多人的首選。尤其是棉花製品,始終是最大宗的天然衣料材質。
然而,天然的棉花製品,真的就比人造纖維符合環保原則嗎?
甚麼是「有機棉」?
「冶綠生活服飾」創辦人薛焜中表示,一般棉花在種植過程中,使用了大量殺蟲劑和農藥;以價值計,約占全球殺蟲劑市場的四分之一以及農藥市場的10%。此外,棉花田大量使用農藥常造成地下水污染,大量使用化肥則造成土地鹽基化。而棉花的加工過程更依賴許多漂白劑、染料、整染安定劑等化學藥劑,因而排放大量廢水。
因此,鼓勵生態友善的「有機棉」的種植與加工應運而生,同時也帶動消費者正視這一波新興潮流。
所謂「有機棉」,根據美國德州所制訂的標準(TEXAS Organic Program),指停止施撒化學農藥、化學肥料三年以上的田地所栽種的棉花。而為了保護有機棉花避免蟲害,會在棉花田放置害蟲的天敵「瓢蟲」以保護棉花成長。
如此說來,「有機棉」是比「一般棉花」更符合環保意識的產品。
對消費者來說,穿有機棉有甚麼好處?對身體會比較好嗎?
「不會!只會對土地比較好!」「冶綠生活服飾」創辦人薛焜中非常乾脆地回答。而這短短的回答,正顯現出薛焜中推廣有機棉衣物的初衷,也就是推廣綠色消費概念的永續生活。
推廣「聽起來像垃圾」的衣服
「我身上穿的衣服,裡面的成分60%是有機棉,40%是保特瓶回收。」帶著膠框眼鏡,一派斯文的冶綠創辦人薛焜中,去年離開人人稱羨的飛利浦外商主管職位,憑著一股熱誠創設冶綠生活服飾。從此穿著自家新開發的產品,到處向人介紹他的綠色穿衣生活概念。
介紹有機棉已經是一項挑戰了,最近這款新開發加入保特瓶回收材料的衣服,推廣上更是一大考驗。「那天有消費者問我,你這東西穿身上會不會怪怪的?衛不衛生?會不會有毒?對身體有沒有傷害?」薛焜中自我調侃地說:「有機棉好歹聽起來高級一點,回收保特瓶聽起來就是垃圾。」
更慘的是,回收的保特瓶成本更貴上一倍,因為回收過程要經過清洗。貴又看不出對消費者有甚麼好處,比推有機棉難度更大。
願當「幸島的一百隻猴子」
看起來很難有利可圖的市場,為甚麼薛焜中還是「知難而進」?
薛焜中經常跟朋友解說了半天,結果朋友還是不懂為甚麼他要做這個,最後他只好用「幸島的一百隻猴子」的故事來做說明:「或許一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但心的力量是無限的。一輩子,就作一次傻人吧!」
為了實踐更好生活的夢想,薛焜中離開工作13年的科技業。決定創業時,太太黃琡媚因為聽過太多創業失敗的案例,甚至以淚洗面。薛焜中承諾「規模不要做很大,慢慢累積實力」,這才說服了太太答應創業。原本是家庭主婦的黃琡媚,現在也跟著「撩下去」一起成為工作伙伴。
薛焜中回想起來,剛開始創業的最難處,不是技術上的問題,他認為最難的是心態上的調整,更難的是如何「放下身段」。薛焜中談及第一次到天母擺攤,烈日下擺一整天只賣出4件衣服,「內心煎熬還要強顏歡笑安慰妻小」。此外,去年夏天到友達光電廠區擺攤對薛焜中來說,也需要很大的勇氣與心理建設。因為飛利浦是友達的大客戶,過去薛焜中在飛利浦負責全球面板採購,以前每次去友達拜訪,總是被當成貴賓接待,「現在角色轉換,變成去擺攤!」薛焜中笑著說,當時遇到以前接洽的業務主管,想著如何應對來避免雙方尷尬,「實在是很奇妙的經歷」。
做出「會縮水」、「容易捲掉」的衣服
從科技業跳到陌生的服飾業,薛焜中採用土法煉鋼法,上網找資料看環保衣著趨勢來選擇可以著手的材料。「環保材料很多,不見得都可以商品化,而有機棉在歐美已經是個比較成熟的市場了,國外消費者已經知道要去選擇有機棉,但台灣一直都還沒有,我覺得可以發揮,所以決定開發有機棉這個市場。」
接著薛焜中開始尋找配合的廠商製造有機棉衣服。他按著工商名錄一家一家打遍所有做衣服的廠商,結果問十家,九家沒聽過有機棉。矛盾的資訊就從不同廠商口中講出來,報價差上好幾倍。
薛焜中說,台灣小工廠習慣現有的工作模式,對於開創性的、陌生的東西比較不願碰,報價往往偏高。而薛焜中的理想是要推平價商品來實現平價有機棉的概念。好在「皇天不負苦心人」,薛焜中終於幸運地找到認同他的理念的廠商願意配合。
為了實踐綠色穿衣概念,薛焜中吃了很多苦頭。例如為了採用友善環境的製衣方式,薛焜中的衣服沒有做防縮處理。因此他還要提醒買衣服的消費者:「衣服一定會縮水,你買時不要買剛剛好,長度一定會縮短,寬度縮一點,不會很明顯,大概縮5%。第一次洗會縮,後面就不會那麼嚴重。」
再者,一般衣服經過化學處理會比較平整,加工比較容易。而有機棉因為沒有經過化學處理,容易捲曲。製衣廠因而會抱怨衣服容易車歪、變斜。不止這些,薛焜中使用玉米澱粉原料製作的生物可分解環保袋包裝衣服,除了成本比一般塑膠袋貴好幾倍,還要承擔消費者抱怨的風險。因為有時送到消費者手中,包裝已經破了。好在現在消費者漸漸認同他的綠色消費理念,甚至會主動要求不用包裝。
薛焜中強調,冶綠不只是做有機棉服飾,冶綠要做的是「環保穿衣概念」。他先從比較成熟的有機棉服飾開始,進一步尋找其他多元素材來製作衣服。薛焜中以他目前穿的60%有機棉、40%環保紗為例,所謂環保紗是指PET回收紗,也就是聚酯纖維,正是一般人聽到會覺得髒髒的保特瓶回收材料作的。實際上,PET用在衣著上很普遍,排汗衫、石化材料的衣服都是PET原料。而台灣一年要用掉45億只保特瓶,回收後清洗、溶解、抽絲重新利用,很符合環保原則。
產品週期「從搖籃到搖籃」
薛焜中表示,整個產品的設計過程,從設計之初就必須考慮最終的去處。從原料、生產、運輸、包裝、銷售、回收,都融入「生態永續」的理念,也許是回歸大自然,也許就停留在工業的用途,不斷拿來循環使用。東西回收時,也不再是材料越來越糟糕的降級回收,而是越來越好的升級回收。
原料部分,包括有機棉以及新開發的環保回收瓶等對環境友善的材料,所有使用的材料,除了有機棉花台灣沒有足夠產量而需從國外進口外,其他全部使用台灣在地生產的原料以減少運輸里程。製造過程也只用氧系漂白而不染色,包裝使用可分解塑膠袋,行銷不印DM傳單,以網路與市集活動為主要管道等。
一般環保人士的3R概念:Reduce(減少)、Reuse(再利用)、Recycle(回收),薛焜中認為可能只是將產品生命週期拉長兩倍、三倍,只是延緩死刑,但有毒物質在過程中依舊排放、資源依舊消耗,終究是「從搖籃到墳墓」。而他整個產品的生命週期,則是針對在地材料、文化、生態去思考,以達到「從搖籃到搖籃」的永續週期。
薛焜中表示,在全球化思維下,國際資本哪裡有資源就往哪裡跑,「像蝗蟲過境一樣」,都是對資源過度消耗。他認為這方向一定要改變。就像農產品,在地生產、吃當地當季的東西,是最健康、最環保、最自然、對人最好的。衣服也一樣。「台灣衣服做得那麼好,為甚麼要在國外做呢?」薛焜中說,冶綠的有機棉原料,日後希望也能實現用台灣土生土產的棉花。
而台灣適合棉花生長嗎?薛焜中說,台灣人過去小時候蓋的那種厚厚棉被,工廠都在南部,過去嘉南平原就是種棉花,因為嘉南平原溫度高、日照充足、氣候乾燥,很適合棉花的生長。「我外婆小時候作童工就是採收棉花,後來國外棉花大又便宜,台灣棉田就沒落了。」
南投國姓鄉目前有農家已經在嘗試種植有機棉。薛焜中顯然將目光放得很遠:「我下個月還會去看林阿伯種的有機棉田。他現在是不計成本在種,要量產還有一段距離。希望未來真的可以用台灣棉來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