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帝自縊處景山,建有碑文。維基共享資源
第89期
明朝末年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年號崇禎),據聞面對李自成等流寇四處竄擾之際,憂心如焚。他得知紫禁城外有位測字神準的高人,因此微服出訪,希望能尋得洞悉國家安危之勢的預測。
見到測字先生後,崇禎皇帝寫下一個「友」字,請求解析。答覆竟然是:「『友』者,『反』字出頭也,反賊出頭,大不利呀!」崇禎帝一聽,心不免下沉;但靈機一動,立刻改口說:「非彼『友』字,乃此『有』也。」企圖另覓生機。
沒想到測字先生一過目,便接口說道:「『有』者,『大明』二字去半,是禍非福也!」大明江山去了一半,情勢豈不還是危急?
崇禎面如土色,但猶不心死,又急急改口說:「測申酉之『酉』字吧!」心想或能扭轉劣勢,轉禍為福。豈知測字先生見了,臉色也為之大變,匆匆回答:「『酉』字,乃至尊之『尊』,掐首去尾,恐大勢已去矣!」
至尊皇位岌岌不保,豈不是大難臨頭?果然在崇禎17年3月,李自成攻占北京紫禁城,明思宗倉皇出逃,於煤山上吊自殺,明朝果真滅亡。
姑且不論野史傳說的可信度如何,其中卻有兩點值得我們深思:一、中國文字內涵深廣,三個同音異字,單從字形拆解,竟能透露某些端倪,解出同樣徵兆。世界上有哪一個民族的文字符號,能有這樣深刻的內涵與趣味?在中國大陸推動的簡體字,辦得到嗎?二、中國文化有深厚的「天人合一」觀念,民間往往隱藏著許多高人,巧妙地隨機點化世人要重德行善,避免驕妄。只不過現在騙子也多,真真假假相混,人們也就更不容易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