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債務國,美國是發達國家當中最大的債務國。中國日子現在很不好過,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經濟結構轉型無望,經濟增速放緩,社會反抗增多。在此情況下,於是很希望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日子也難過,以表示「吾道不孤」。香港《文匯報》很善於理解北京意圖,寫了一篇〈15萬億美債像定時炸彈,比拉登更可怕〉(註:萬億即為兆),希望將中國人對本國債務的關注轉移到更「悲慘」的美國去。
美國與中國,誰的債務負擔更沉重?
按國際通例,衡量一個國家的債務負擔,最重要的標準並非債務的絕對數量,而是債務占該國GDP的比重。
先看美國國債占GDP的比重。6月7日,美國財政部向國會提交的報告顯示,截至5月底,聯邦政府負債總額已突破13兆美元大關,預計年底將進一步增至13.6兆美元,未來5年內更有可能達到19.6兆美元。按現負債總額計算,美國國債占GDP比重接近90%,按未來5年可能的負債總額計算,到2015年,美國國債占GDP的比例將高達102%。美國財政部的預測數字是基於以下前提:下任總統仍然是歐巴馬,執行相同的社會福利政策,財政赤字成長幅度仍按歐巴馬任期內曾有過的成長幅度計算。
再看中國債務占GDP的比重。據最近瑞信證券數據,中國債務占GDP的比例高達166%。瑞信證券中國研究主管陳昌華在一篇題為〈表外風險加劇〉的文章裡透露,若把近兩年銀行表外業務所製造的社會負債都計算在內,中國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已十分高。
以上數據已說明,中國的現有債務負擔不僅遠高於美國現實水平,也高於美國5年後的預估水平。再考慮到兩國債務來源的不同:美國政府的債務比例內外之比約為20:80,有一部分債務,比如社保資金的利息,是美國政府拖欠自己的債務,實際對外債務所占比例為80%。據美國相關報告顯示,海外投資者和官員對美國證券的需求繼續保持強勁,美國財政部在公開市場可輕易滿足自己的借款需要。這點其實比較容易理解:購買某國債券是各國政府與官員們比較後的選擇,歐元債券與美國債券相比,哪種更值得購買?考慮到歐盟一些國家如希臘、葡萄牙等國目前深陷債務危機,答案不言而喻。
中國地方債務的泥潭有多深?
在虛幻的「世界經濟拯救者」光環中飄忽了兩年多以後,中國的銀行系統資產負債表顯露出潛藏已久的危險困境,銀監會最近被迫宣布要嚴控地方融資平台貸款風險,
所謂「地方融資平台」其實就是各級地方政府設立的向銀行借款的機構。這兩年,全中國各銀行借給地方融資平台的錢到底有多少?最權威的報告是6月1日央行網站公布的《2010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據該報告透露,截至2010年年末,全國共有地方政府融資平台1萬餘家(省、市、縣三級),較2008年末成長25%以上。報告披露,地方融資平台貸款在所有貸款中占約30%。2010年末銀行系統的全部貸款餘額為47.92兆元,其中30%是地方融資平台貸款,規模已達14.4兆元左右。這近15兆中三分之一是國家開發銀行貸放的,其餘則由國有商業銀行及城市商業銀行;其中有2兆到3兆有違約風險。為了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可能違約引爆的金融風險,監管當局已經開始計劃清理地方融資平台的債務風險。
這些債務呈如下特點:
一、投資效益奇差。地方政府用銀行貸款投資的項目,真正能發揮效能的頂多只有35%,也就是說,15兆債務中可能產生效益回收的投資只有5.3兆,其他的貸款都投在毫無效益的項目上,或花在貪腐和浪費方面。比如鐵道部自部長劉志軍以下的腐敗案當中,分配高鐵工程的執行者運輸局局長張曙光一人就在美國和瑞士有存款28億美元及多處豪宅。
二、以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做擔保的項目,貸款大多是空頭擔保。中國在前些年實行省直管縣,地市一級財政被空心化了,所以凡屬地市一級的財政收入擔保大多是空頭擔保,沒有保障。加之過去十餘年來地方財政的主要支柱是土地出讓金,現在中國許多地方已出現土地「滯銷」的情況。瑞士信貸最近公布的中國房地產市場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全國土地平均交易價格在4月份比3月份下降了32%,比年初下降了51%。地價下滑過快可能會對地方政府財政形成威脅,嚴重威脅到地方的財政能力和地方融資平台的還款能力。
結論
在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興起之初,中國金融圈一資深人士就預言其將來可能有三種死法:一是利率上漲後被利息壓垮;二是本金到期時資金鏈出問題被本金壓垮;三是宏觀調控後被半拉子工程拖垮。目前實際上三種情況都已出現。不過,根據中國的歷史經驗,地方政府有一法應付上述危機,即賴帳,讓中央政府即央行兜底,央行則用增發貨幣,靠通膨讓全國人民再買一次單。日前有消息稱,發改委制定的《關於利用債券融資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已下發到地方,明確允許投融資平台公司申請發行企業債券籌措資金。這等於允許地方政府將巨額債務轉嫁給購買地方政府債券的民眾。地方政府為了解決財政飢渴,很可能用高息利誘民眾來購買,這只會造成銀行存款搬家,導致銀行的銀根短缺,但並不能真正化解地方融資平台造成的巨大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