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由總理溫家寶主持的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中央財政決算後,6月底前中央98個部門要公開2010年「三公」──「因公出國、公務車、公款招待」的經費支出,並公布2011年三公預算支出。
科技部4月率先響應,成為首個「曬三公」──「公布三公經費支出」的部門,但後續跟進的部門卻稀稀落落。7月14日,財政部公布的三公經費顯示,2011年財政部財政撥款安排的三公經費預算為4,752萬元,比2010年實際支出增加580萬元,增長近14%。交通運輸部三公預算超過一億元,比去年實際支出增加五百四十餘萬元。截至7月19日,只有37個中央單位公布「三公」經費。
據《京華時報》報導,中國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衛生部、監察部、農業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本部門的三公帳單。在公眾關注度最高的公務車方面,這些部門僅公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的總額,並未如審計署那樣披露公車數量、每輛車的運行費用等詳細資訊。其原因不難理解,因為這些部門的公務車數量和養車成本普遍較高,擔心招致公眾批評,因此對這些資訊進行模糊處理。
同時,這些單位選擇臨近週末的時間,甚至快下班時才公布三公經費,也體現其技巧性。因為週末關注度小了,「挨罵」的可能性也就小了。
有網民指出,這次近三十個部委公布的三公經費太粗略,說明不了甚麼問題。還有評論指出,向公眾公開這些數據,雖然對「貪腐」有一定威懾力,但作用有限。比如,有的部委公務出國費用約占三公支出總數的90%。如果數據屬實,細帳不公開,人們也會產生疑問,這些花費是否都合理合規?如果被證實不合理,又有甚麼機制能夠保證獎懲得當?
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美國紐約的自由撰稿人謝選駿說,公開三公支出只是手段,公開的根本目的是要讓三公支出降低下來,要實現這個目標,後續工作更為重要,比如對違規濫用公款的官員要追究責任。他表示:「靠共產黨自己監督自己根本沒有效果。」
謝選駿表示,中央和地方各部門三公經費不斷增加的真正原因在於「法不責眾」。畢竟以前審計署多次審計出中央多個部門存在資金使用問題時,也並沒有多少部門領導受到懲處。
貴州貴陽的時事分析人士曾寧指出,僅僅中央部門公開三公支出,很難使三公支出真正降低下來,相對於龐大的地方機構設置及其工作人員的規模,中央部門的數量比較有限,降低三公支出重在地方。各級地方政府機構和公職人員數量眾多,超標、違規支出的情況其實更加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