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12月12日發布《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助理張其仔教授指,中國按世界銀行的標準2011年已經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
按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2008年的最新收入分組標準為:每人年平均GDP低於97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976至3,85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3,856至11,90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於11,90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而2011年,中國年平均GDP為4,441美元,符合「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標準。台灣2011年的平均每人GDP則為20,472美元,約為中國的5倍,符合「高收入國家」標準。
張其仔另外介紹說,對中國的產業競爭力和全球很多國家進行比較之後會發現,中國現在產業國際競爭力是處於第一位的。在中國之後為德國、美國、日本,中國的香港位於第13位,台灣位於第17位,他認為:「從總體的情況來看,中國產業競爭力能力非常突出。」
對此,華聲論壇自由撰稿人一篇題為〈中國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豬都笑了〉的文章指出,中國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的行列還為時過早,如果考慮到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村尤其是中西部或偏遠地區的中國人生存之艱難,更不可能信口雌黃的聲稱「中國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
四川新聞網屬名作者許斌分析指,衡量社會發展的程度,必定以社會分配合理為大前提,即民眾能幸福、有尊嚴地生活為經濟活動的終極目的。文章進一步指,國人越來越不喜歡甚至討厭政府部門、專家學者的GDP或者GNI崇拜,正是因為社會分配不合理,勞動者沒有能分享到經濟發展成果。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在騰訊微博指出:「中國社科院報告說中國躋身中上等收入國家太不靠譜了,為權力歌功頌德而已。」他認為,人均GDP、人均收入中存在大量的重複計算與水分。他認為目前中國人年均收入連2,000美元都難以達到。
中國知名財經評論員余豐慧則認為,「中國GDP總量不小,含金量卻太低並且不可持續。是依靠粗放式、巨大浪費的將祖宗留下的能源資源、礦山竭澤而漁式挖出來揮霍光而壘高、推高的GDP總量,是不顧污染和對環境破壞而獲得的。」
更多民間輿論認為,中國的財富大多掌握在權力機構及少數人手中,很多普通百姓的收入仍入不敷出。藍皮書罔顧基本事實,這種報告只是一味迎合政治需要,有辱科學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