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歐元區解體與否重要指標的歐盟峰會未演先轟動,除了美、歐央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採取維穩措施來提振市場信心外,德、法領袖也舉行先期會議以消弭歧見。分析認為,德、法或正有意無意地演出雙簧劇碼,迫使歐元區甚至歐盟國家交出財政權,建立涉及稅收、就業甚至社會等統一的經濟政策,實踐歐盟真正統一的遠大夢想。
美國聯準會11月30日與歐洲、日本、瑞士、英國、加拿大六大央行發布聲明,自12月5日起,將臨時性美元流動性互換利率下調50個基點,形同減半,到期時間也延長至2013年2月1日,以便紓緩全球美元融資及銀行出售資產的壓力;但分析師質疑,這只是治標不治本。
德、法領袖梅克爾與沙柯吉在12月5日舉行會前會並達成共識:一、修改歐盟條約以維持財政紀律;二、暫不考慮發行歐元債券;三、在財政權未交出前,歐洲央行對歐債不做大幅干預;四、歐洲必須有一個獨立的央行,並對其維持信心;五、歐洲金融永久穩定機制(ESM)應於2012年實施,讓歐元區主權債成為安全的投資。
嚴格財政紀律重拾歐債信心
在歐盟峰會上,德、法尋求建立歐洲財政聯盟的設想,除了英國表示反對外,得到17個歐元區國家和9個非歐元區的歐盟成員國的同意,將實行嚴格的財政監督,每年的新債限額不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0.5%,超出者將自動受到處罰。
歐盟峰會還決定提前到2012年7月啟動永久性歐洲穩定機制(ESM),原計畫是在2013年夏季推出,以取代臨時性的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屆時兩項基金將並行運作,但兩者的總貸款能力不能超過5,000億歐元。
歐盟也打算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注入2,000億歐元的新資金,提高放貸能力。其中1,500億將來自歐元區17國的央行貨幣儲備,另外500億出自非歐元區的歐盟國家。
歐盟這次更加嚴格的管制赤字和債務,讓歐盟向「財政聯盟」邁進了一步。不過修改歐盟條約仍然未能過關,癥結是提高金管規則的位階,歐盟會員國必須放棄一些主權。英國政府堅不讓步,梅克爾表示遺憾,且強調「不可接受」。
即使峰會獲得正面結論,但對於當前歐債問題仍是緩不濟急。歐盟官員正在擬定變通辦法,由歐洲央行貸款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再由IMF出資應對債務危機,額度大約2,700億美元。這項提議獲得歐盟各國財長與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的支持,得以透過IMF的周轉對西班牙、義大利進行減計貸款,以解燃眉之急。
至於早先被大家寄予厚望但拒做承諾的北京當局,終於首次承認歐債將對中國經濟造成衝擊,畢竟歐洲是中國最大出口區域,占其貿易總額的20%。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總裁黑田東彥就對此提出警告,「歐債危機威脅亞洲出口,明年亞洲7.5%經濟成長目標恐有危險,而歐洲是中國最大出口市場,若歐洲市場疲弱恐將衝擊中國。」
歷史讓歐盟不敢解體
歐盟的設計初衷,部分是建構在分權統一與對抗強勢美元上,也是為了抑制德國等強國的影響力,並擺脫美國的政經勢力。諷刺的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德國卻正扮演著救亡圖存的角色。梅克爾依恃著德國強健的經濟體質與個人的堅定意志,正將歐盟設計之初不得不容忍的最大罩門──財政不統一,透過「歐豬債務危機」引發「各國財政吃緊」,再引發「財政放權央行介入」等三部曲逐步收攏。法國在處理債務危機上雖與德國不同調,但是因為經濟實力不足難以抗衡,與其坐看德國主導歐盟統一,不如合唱雙簧,聯手完成查理曼大帝、拿破崙未盡的歐陸統一大業,進而取得歐盟的歷史大位。
歷史讓歐盟不敢解體,在看盡德國實力後的歐盟各國,就算是千萬個不願意,也勢將回歸歐盟成立的初衷。而僅存敢與之叫板抗衡的,只有孤懸大西洋上的英倫三島。歐陸歷史似乎再一次上演,不同的是這次在德、法聯手下,「滑鐵盧」的機率幾乎無存。堪慮的是,歐盟未來的權力,是否僅存在少數菁英專家之手,歐洲民主的精神與內涵或將就此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