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布的中國2012年首季國有銀行業績顯示,雖然成長速度減緩,但獲利依然驚人;另一方面,破除壟斷等金融改革的呼聲也不斷被提起。面對部分剛起步的金融改革,近日有媒體發現,有相當數量參與推動改革的學者,都是支薪的銀行「獨立董事」,讓一般民眾對中國的金改產生懷疑。中國《經濟日報》一針見血地評論,國有銀行能如此賺錢,「不是因為多有本事,而是黨為他們維持了壟斷地位。」
銀行高獲利 專家爭當獨董
根據資料顯示,2012年首季中國國有銀行業績雖然成長速度放緩,仍獲利驚人。五大國有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共獲利潤近人民幣2,100億元,相當於每日進帳人民幣23億元。
其中,工商銀行淨利潤比去年同期成長14%;建設銀行成長9.26%;交通銀行成長19.58%;農業銀行因最後一個上市的原因,在五大國有銀行中成長速度最高,比去年同期成長27.55%。
中國銀行業是眾所周知的高壟斷行業,與石油、煙草並列三大賺錢國有行業,國內對於破除壟斷等金融改革的呼聲日益。
日前《羊城晚報》報導,從已披露年報的13家上市銀行公告中發現,有不少學者、教授、專家以獨立董事和外部監事的身分參與銀行的經營管理,並在銀行坐領優渥的報酬。13家上市銀行中有45位學者型獨董和外部監事,從銀行領取的稅前報酬個人最高達101.5萬元人民幣。大部分酬勞在20萬元到40萬元之間,數目可觀。
其中現任民生銀行獨立董事的王松奇從銀行獲得的報酬最高,報告期內從該行領取的稅前報酬總額為101.5萬元。王松奇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緊隨其後的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的錢穎一任工商銀行的獨立董事,2011年他從該行領取稅前報酬為49萬元。
「對外獨立,對內懂事」
《經濟日報》對此評論,儘管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已經起步,但民眾對這場改革的未來感到懷疑。有間銀行老闆比喻這些「獨立董事」──「對外獨立,對內懂事」,認為這些人「說到宏觀大局,身分都是獨立的,一談起改革,一定都是懂事的」。
評論說,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目前主要是改革雙率(即匯率和利率),匯率改革已開始推動,利率改革還沒動,內部已吵翻天。由於利息收入是銀行利潤的「大頭」(今年第一季中國五大國有銀行利息淨收入共計人民幣3,557.17億元)。如果其他國有銀行利息收入也是其利潤的大頭,利率改革談何容易!中國國有銀行能如此賺錢,「不是因為中共黨的銀行家們多有本事,而是黨為他們維持了壟斷的地位。」
周小川:長期管制使銀行形成依賴
日前,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接受媒體採訪時坦承,「中國利率改革面臨困難」。他表示:「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之後就必須做到自主定價,這不僅包括貸款的自主定價,還包括負債方業務(即吸收存款)的自主定價。對此,銀行並不一定歡迎,這一方面是因為過去長期的利率管制使商業銀行形成了較強的依賴性,客戶提出疑問也可以將責任推卸給中央銀行,說價格不是它自己決定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一旦利率管制全部放開,將對商業銀行形成較大的市場壓力。」
周小川並表示,利率市場化還是有一些因素要重點考慮,例如,需要有一個競爭性的市場結構,否則如果銀行的家數太少的話,即使銀行能夠自主定價,也可能存在「店大欺客」現象。
依中國現行金融市場現況,周小川認為貸款利率改革可先行一步,存款方面可通過促進替代性負債產品發展及擴大利率浮動區間等方式推進。
總之,中國的銀行離國際水準還有一大段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