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古知新

猝然臨之而不驚 無故加之而不怒

猝然臨之而不驚 無故加之而不怒
Getty Images
第124期
雲中君

秋雨淅瀝,霧氣濛濛。雨夜讀書,也禁不住一絲淡淡的憂鬱湧上心頭。然而,當我偶然在書本上看到了「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句話時,內心為之一震,時常縈繞在心頭的那些不良情緒頓時煙消雲散了。

當面臨人生中的巨大變故或受到劇烈的心靈打擊之時,人的內心往往是很脆弱的。一個人要做到臨危不驚很不容易,做到受辱不怒就更加困難了。因為內心的承受能力是由人的心性高低所決定的,一個在人生中欲有所成的人,必須在各種考驗和誘惑甚至誹謗中不斷地修心養性,才能逐步擴大自身的心量與增強承受能力。

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

這兩句名言出自於宋朝著名文豪蘇軾的《留侯論》,原文是:「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意思是說,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志士,必定都具有超人的節操,還有一般人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鬥,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故受到別人侮辱之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非常高遠。

細思之,一個人容易受驚或發怒,都與他的心性有關。受驚往往是因為心虛,心虛就是自知有所虧欠。一個人若真能做到「內省而不縮」、「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自覺在道、在義、在法、在情、在理上都無所虧欠,便可以遇事不驚,臨事不懼。一個人容易發怒,也往往是因為心虛所致。心虛者就像一個有傷口的人,會比一般人更加敏感,若被觸及破傷之處,反應便非常激烈。反之,便自然能以坦然之心面對任何變故,即使遭到無故加之的指責或歸罪,亦不能使他輕易動怒。

仰高山解縈懷,臨大海悟包容

一個人內心的修煉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就能經常保持平靜與祥和,面對突然發生出現的事物和危險也能臨危不慌,鎮定自若。光明磊落的心態即使被莫名地誣陷和詆毀也不會大發雷霆,仍能泰然處之。定力若能如此深厚,必是修煉人才能達到的精神境界。以前我曾讀過「仰高山解縈懷,臨大海悟包容」的人生哲理,當時我對前半句不得其解。仰望高山就能解除縈懷嗎?然而當我凝神仰望高山之時,心中似有所悟。不管雷轟雨打,還是風吹日曬,高山都是巋然不動。大風可以吹折草木,卻無法讓大山撼動一絲一毫。我豁然明白了那些曾經耿耿於懷的人間俗事,原來是那樣的微不足道,那些俗世中的誹謗和中傷也不值得去辯駁,心如高山,念如磐石,世間的一切紛爭就變得像雞蟲之爭一樣渺小。

我喜歡香港的大嶼山,在頂峰極目四望,群峰疊嶂,碧海白雲,心底感到無限開闊;也喜歡紐約的大熊山,山湖相連,水淨天清,湖光山色交映於一體。如果說大海讓我學會了包容,高山則讓我學會了臨危不驚,忍辱不辯。

儒家始祖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仁者就是指仁厚的人,他們安於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衝動,性情好靜就像高山一樣巋然不動。喜歡高山的人必然勤於看山、登山,居高始得遠眺,臨峰方可眼闊。一個人如果每天只忙於生計,他的視野肯定就會受到局限,他的感受與心境也就只能停留在柴米油鹽醬醋之列。時常登山臨海,憑高遠眺,就一定會產生與平時生活中不同的感受,就能親身體驗到宇宙的博大和大自然的造化,也能陶冶情操,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大陸地下長城坐擁三千核彈頭
由前美國國防部首席戰略家、現任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教授菲力普‧卡伯(Phillip A. Karber…
里佳藍色部落的曠野星光大餐
一提到阿里山,無論中外旅客,大家耳熟能詳的不外乎是日出、雲海、神木、櫻花、鐵道等阿里山五奇。不過,如果只是跟隨著大眾化之旅,未免可惜。…
《找路》前傳── 林克孝登山心境的轉變
林克孝在大學時就創下登上玉山東峰北壁的攀岩紀錄,外加上他的登山經歷──台灣三千公尺以上的百座高山他登過半數以上,或許會讓人以為他是那種敢衝…
海南島會是下一個杜拜?
中國政府在去年年底批准了海南省提出的「國際旅遊島」規劃書。至此,中國2009年批准的區域發展規劃已達11個,從海南到甘肅天水,…
冬眠裏的大聯盟大事
所有的死忠美國職棒球迷在日曆上都會標明一個日子:投手和捕手報到日。今年各隊設定的時間從2月13日到17日不等,當日曆終於掀到這一天,…
中國官方吉尼係數被斥為「編童話」
最近,久不公布吉尼係數的中國國家統計局一次性公布了近十年的數據,稱2008年0.491是最高點,然後逐步回落,2012年為0.474。…
英國貴族口音奇聞
在許多人心目中,上一世紀最高貴優雅的好萊塢女星,當屬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赫本的經典演出不計其數,如《羅馬假期…
中共驅逐美記者,為何拖香港下水?
中國外交部在3月18日凌晨宣布,要求《美國之音》、《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時代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