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鮮看

2012年中國最夯網路流行語

由於中國國內的油價實際已經超過美國。計程車司機嘆無利可圖。市民面對採訪問:「我能說髒話嗎?」圖為北京計程車司機。Getty Images
由於中國國內的油價實際已經超過美國。計程車司機嘆無利可圖。市民面對採訪問:「我能說髒話嗎?」圖為北京計程車司機。
Getty Images
第127期
元真

隨著互聯網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的工作、學習、社交、娛樂以及瞭解資訊不可或缺的工具,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網路流行語。2012年的網路流行語也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

你幸福嗎?

今年的「十一」,又恰逢中共十八大即將召開,官方中央電視台為在節目中營造出「和諧盛世」的社會氛圍,在全國很多城市的街頭,以「你幸福嗎?」為題進行採訪。一些現場採訪對象似乎已經看穿了央視的用心,一位外打工者以「我姓曾」作答;一位吃低保、靠撿垃圾維生的七旬老人以「我耳朵不好」作答,如此這般出現了一幕幕滑稽可笑的街頭採訪鏡頭。因為央視的採訪,「你幸福嗎?」隨即成了2012年幾乎人人知曉的網路流行語。

我能說髒話嗎?

由於「跟國際接軌」的需要,考慮到養路費的因素,中國國內的油價實際已經超過美國。今年3月,有記者在街頭採訪中國百姓對油價上漲的看法。採訪中,計程車司機嘆無利可圖,也有普通市民說以後要「綠色出行」,更有一名男子面對鏡頭問:「我能說髒話嗎?」在得到否定答案後,該男子說:「不能嗎?那我就沒話好說的。」

從此,「我能說髒話嗎?」開始走紅。當「表哥」、「房叔」等事件被曝光後,一句「我能說髒話嗎?」表達了無數網民憤怒的心情。

好累,感覺不會再愛了!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已成為大陸少兒教育提前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不少小學階段的低齡學童也開始過早地談情說愛了。「累了,感覺不會再愛了。」一名13歲的男孩在豆瓣往上發的帖子,很快引發眾多二十多歲「大齡」青年的吐槽,以至在網路上有網友感慨:「90後還沒完全上台,難道就要被100後給逆天了?」

「累了,感覺不會再愛了。」這句話,從此成為2012年中國大哥哥、大姐姐們廣泛引用的一句話,也成為眾多網友們用來表達自己對某事、某人失望或搞笑的常用語。

元芳,你怎麼看?

「元芳,此事你怎麼看?」「大人,此事背後一定有一個天大的祕密!」「我隱隱地感覺到這裡有幾股黑暗勢力!」「大人真乃神人也。」

「元芳,你怎麼看?」是拍攝於2004年的中國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的一句台詞。這句台詞在今年10月被一位網友引用後引起關注。短短兩天,又被人引用了二百多萬次,網友們借此表達對瞭解社會重大問題真相與看法的渴望,也使這句台詞成為今年被網路上廣泛引用的流行語。

近日中共重慶北碚區委書記與情婦淫亂視頻曝光後,就有網友引用了這句時下流行的網路語:「元芳,你怎麼看?」

正能量

「正能量」看上去這似乎是一個有些學術意味的術語,在同名的一本勵志書的內容簡介中說:「堅持正向能量,人生無所畏懼!」不知何時起,「正能量」一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大陸媒體與網路中,網友們也開始用這一流行語來激勵自己,鼓勵他人。

「正能量」一詞的流行,表明了大陸網友們對未來美好世界的憧憬與渴望。召喚「正能量」,提升心智,抵禦各種負面因素帶來的消極影響甚至毀滅的狀態,成為越來越多人積極的選擇。正能量,讓人們敢於為了信仰、理想而拚搏和努力。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大陸地下長城坐擁三千核彈頭
由前美國國防部首席戰略家、現任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教授菲力普‧卡伯(Phillip A. Karber…
里佳藍色部落的曠野星光大餐
一提到阿里山,無論中外旅客,大家耳熟能詳的不外乎是日出、雲海、神木、櫻花、鐵道等阿里山五奇。不過,如果只是跟隨著大眾化之旅,未免可惜。…
《找路》前傳── 林克孝登山心境的轉變
林克孝在大學時就創下登上玉山東峰北壁的攀岩紀錄,外加上他的登山經歷──台灣三千公尺以上的百座高山他登過半數以上,或許會讓人以為他是那種敢衝…
海南島會是下一個杜拜?
中國政府在去年年底批准了海南省提出的「國際旅遊島」規劃書。至此,中國2009年批准的區域發展規劃已達11個,從海南到甘肅天水,…
冬眠裏的大聯盟大事
所有的死忠美國職棒球迷在日曆上都會標明一個日子:投手和捕手報到日。今年各隊設定的時間從2月13日到17日不等,當日曆終於掀到這一天,…
中國官方吉尼係數被斥為「編童話」
最近,久不公布吉尼係數的中國國家統計局一次性公布了近十年的數據,稱2008年0.491是最高點,然後逐步回落,2012年為0.474。…
英國貴族口音奇聞
在許多人心目中,上一世紀最高貴優雅的好萊塢女星,當屬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赫本的經典演出不計其數,如《羅馬假期…
中共驅逐美記者,為何拖香港下水?
中國外交部在3月18日凌晨宣布,要求《美國之音》、《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時代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