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下著濛濛細雨,「手信坊創意和菓子文化館」週六一早依然擠滿了參訪人潮,除了學校團體、闔家親子遊外,還有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團體。
看來,手信坊不只在台灣「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還紅到國外去。
走進文化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日本風格的鳥居、櫻花道。最令人好奇的則是「手洗區」,許多小朋友跟著大姊姊示範:「拿起長把水瓢,第一杓淋左手代表靜身,第二杓淋右手代表靜心……」手信坊文化館副館長呂怡琳解釋說:「在日本,水是很神聖的元素,可以洗淨心靈上的罪惡,在很多廟宇前都有手洗區,所以『手洗』是日本文化禮俗的代表與象徵。」
接下來,老街上的庭園造景依舊是日本風,還有日本關東煮、章魚燒、小丸子等日式美食,一時間不由得心生錯覺:「這,是走在日本京都嗎?」兩旁看板的導覽介紹,從日本和菓子演進、台灣麻糬種類、選用材料到手信坊文化館的傳承、創業、經營理念及得獎作品等,則可讓喜歡知性之旅的參訪者,由日本氛圍中慢慢感受到台灣在地風味。
轉進室內展覽區,又來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櫻花落瓷杯」,背景故事訴說當年手信坊的總經理陳世洋前往日本,與和菓子大師勝田安一於櫻花下共飲清酒時,一片櫻花飄落瓷杯裡,勝田一句「殘念」(可惜),激起陳世洋把和菓子引進台灣的動機,進而以「手作為信,名食成坊」,成立「手信坊」菓子舖的一段淵源。
有了這一層認識,對於手信坊帶有日本味也就不足為奇了,甚至對這段故事延伸出來的品牌意象,有著深深的感動。
文化館中還展出許多難得一見的日本禮俗文物蒐藏品,包括女兒節、男兒節、婚紗喜慶用品等,讓人瞭解「伴手禮」如何與「厚禮數」(重視禮數)的日本文化連結。另一旁則是台灣最受歡迎的蛋捲、鳳梨酥生產線,民眾透過櫥窗清楚看到生產過程,對食品安全衛生更有信心。
館中還有台灣早期和菓子、麻糬製作器具以及讓人親手體驗的「搗麻糬」,吸引了許多小朋友在此小試身手。至於人氣超夯的親手製作綠豆糕、桃小町,親子遊更是不可錯過,因為自己動手做、自己品嚐起來,怎麼說都是「喔伊細」(好吃)!
參觀至此,除了眼觀、耳聽、手動外,來客最喜歡的刺激嗅覺、挑動味蕾的免費試吃也上場了,經過這一站,口碑與掌聲不絕於耳。文化館副館長呂怡琳表示,來手信坊就是要來個視、聽、味、觸、嗅、聲的「全感」體驗,才會不虛此行。
手信坊和菓子,以日本細膩的精神為基底,再融入台灣食材、人文及口味,讓台灣人與和菓子更「對味」。為了選用健康食材,手信坊還特別與花蓮農民合作,採用當地特有紅米來生產,別有一番風味。
「手信坊」於2010年開館至今,已吸引近百萬人次參觀,目前仍不斷推出新產品來滿足民眾的味蕾。總經理陳世洋希望將手信坊打造成具有台灣特色的米食文化代表,讓外國旅客想到台灣就會想到「手信坊」,不僅能「到此一遊」,還能深刻體認「台灣和菓子文化的傳承」。
喜歡美食糕點的朋友,不妨來此體驗「日本風格、台灣品味」的和菓子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