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能會有讀者瞪眼,怎麼可以把歐巴馬和希特勒相提並論?希特勒的德國是納粹,曾用武力征伐世界,對猶太人種族屠殺。美國是自由世界旗手,民主聯盟的大本營。兩個國家的領導人有可比之處嗎?當然太有了。而且不僅今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德兩國領袖就有相像、可比較之處。
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左)和德國希特勒(右)都信奉國家主義、社會主義。Getty Images
1930年代初,世界東西兩半球前後腳產生兩大領袖:美國是羅斯福上台,德國是希特勒當元首(也是通過選票)。一般史家都專注於:這兩大國所體現的是民主和專制的對立,尤其二戰爆發後。但後來研究者注意到,羅斯福和希特勒的掌權,對人類的自由進程,都帶來災難性後果,因為這兩個表面上看來對立的國家政權,在根基上有非常相似、重疊的地方。羅斯福和希特勒都信奉國家主義、社會主義。兩者一個是沒有公開宣揚(羅斯福),一個是明確清晰、理直氣壯(希特勒)走群體主義道路。而人類的一切邪惡(包括今天的極端伊斯蘭專制等)都是建立在群體主義的基礎之上。
左派實質是法西斯主義
一般人想到納粹,就是鐵蹄征伐,種族滅絕。其實納粹的全稱是「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從這個名稱就可看出,他們追求的是:國家主義,社會主義,平等主義(強調所謂窮人的利益)。
在這三點上,羅斯福和希特勒都可謂不謀而合。羅斯福當選後推出的「新政」,實質就是把這三點具體化:企業國營化——推行國家主義。如果不是最高法院裁決「違憲」,羅斯福甚至要把鋼鐵廠等也收歸國有。高稅收——推行社會主義。當時美國最高個人稅率達91%,企業稅90%,政府強行對社會財富二次分配。通過高福利來推行平等主義。而且,如同瓶子裡放出的魔鬼般的「社會安全基金」(social security) 就是從羅斯福政府開始建立而一發永不可收。另外,最低工資,保護工會特權等具「大鍋飯」特性的政策,基本都是從「新政」開始的產物。
所以美國《國家評論》雜誌(NR)社外編輯戈德堡(Jonah Goldberg)在2011年出版的新書《自由派法西斯主義:美國左派的祕史》(Liberal Fascism: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Left)中,把羅斯福新政跟納粹的社會主義相提並論,指出羅斯福等左派的實質,是一種法西斯主義。「因為兩者都崇拜國家主義,都嚮往社會主義,都要通過政府力量來主導人類生活。」
按照20世紀傑出的市場經濟學家、奧地利學派傳承人米塞斯的說法,社會主義剝奪了「消費者主權」;米塞斯的學生海耶克則把它稱為「通向奴役之路」。因為國家主義、社會主義、平等主義,在本質上都是剝奪個體權利和自由。
羅斯福是「準獨裁者」
那麼這樣一種「通向奴役之路」的思潮,怎麼能橫掃德國和美國的人心(希特勒和羅斯福都是通過選舉上台)?當時兩國頗有相似之處:德國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經濟蕭條,怨聲載道,民眾渴望俾斯麥那樣的鐵血首相,恢復強大德意志。美國則遇到大蕭條,物價飛漲,股票崩盤,民眾渴望強勢領袖,重建超級美利堅。希特勒和羅斯福,都有審時度勢的政治嗅覺,於是通過國家崇拜(state worship)、大眾主義(populism),承諾建立強大國家和社會(不是以保護個體權利為核心)而一舉俘獲人心。
人類歷史已多次證明,在一個國家經濟蕭條或戰敗時,民眾多是渴望秩序、盼望強人,結果容易容忍或接受國家主義,而對抵押自己的權利和自由沒有警覺。
除了理念上的相似點之外,希特勒和羅斯福都掌權時間較長。當然,希特勒靠的是專制,從正式上台到二戰結束身亡,前後11年。羅斯福雖然靠的是選票,但他是首位,也是唯一打破開國元勳華盛頓建立的總統最多做兩屆八年的慣例,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戀權、不守規矩的總統。羅斯福做完兩屆後再次參選,做了第三屆,然後再來,死在第四屆總統任期上,前後掌權13年。羅斯福死後,美國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第22條),特別規定「總統最多連任一次」,就是防止再有羅斯福式專權。
由於羅斯福跟希特勒的理念(社會主義、國家主義)相近,又都長時間掌權(戀權),戈德堡在他的書中把羅斯福稱為「準獨裁者」(quasi-dictator),跟希特勒這個「大獨裁者」相提並論。
「新政」延長「大蕭條」
希特勒納粹的邪惡和結局眾所周知,但羅斯福「新政」給美國帶來的災難則是絕大部分人所不清楚的。為甚麼呢?因為在過去這七十年裡,左翼知識人(跟羅斯福同樣熱衷社會主義烏托邦)一直主導美國的報紙、出版、大學及好萊塢,等於是話語權、宣傳界、教育界這些最重要的意識形態領域都被左傾思潮主導。在這種情況下,「新政」被美化成解決三十年代大蕭條的藥方,羅斯福成了「英雄」。但這完全是神話。我們只從幾個經濟數據,就可看出真相是甚麼:
羅斯福當選總統前一年(1931),美國失業率是15.9%,羅斯福執政兩屆八年的1939年,美國失業率是17.2%,比原來還高。
私人投資在羅斯福當選前(1929)占美國GDP的16%,可直到羅斯福去世前的1941年,才恢復到14%,仍沒達到大蕭條時的水平。高稅收政策把創造者的錢都搶到政府腰包。1929年美國的最高稅率是24%,羅斯福上台第三年就把它大幅升至79%,增幅55個百分點!如此高的稅收,私人企業哪還有錢再投資?
所以,羅斯福的新政,既沒帶來整個國家的經濟復甦,更沒有帶來個人財富的增長。1939年,美國的人均GDP仍是十年前的水平。直到二戰全面爆發,美國成為盟國軍工生產基地,承擔主要軍備,才刺激就業增加,經濟復甦。二戰結束(羅斯福去世)時,才基本結束了那場為期十多年的經濟蕭條。
按美國經濟學者羅姆爾(Christina Romer)的研究,在大蕭條之前的43年間,美國的經濟衰退平均長度只有10個月,最長一次是16個月。如果羅斯福政府不實行國家干預的社會主義新政,經濟觸底後會自然反彈回升,美國的經濟危機根本不會延續十年之久。羅斯福不僅幫了倒忙,更成了美國走向大政府的一發不可收的源頭。
▲美國司法部傳出監聽美聯社,震驚全美,若後續調查此事涉及歐巴馬(右),他的下場不會比水門案的尼克森(左)好多少。Getty Images
從希特勒得到靈感
今天,歐巴馬上台後,被左右兩派都視為步羅斯福新政後塵,也是走大政府、高福利、高稅收的社會主義之路。連歐巴馬的支持者、著名左派經濟學家克魯曼(Paul Krugman)都說,羅斯福是「新政」(New Deal),歐巴馬是「大政」(Big Deal)。意思是後者比前者更「大政府」,更烏托邦,只不過克魯曼把歐巴馬的烏托邦美言為理想性。
當年希特勒推行國家主義,並不是沒受到本國反對黨和自由媒體的抵抗。但納粹採取高壓政策,取締反對黨和報紙,把議員和記者送去集中營。今天歐巴馬推行社會主義,在美國當然也遭到強烈反對。強調個人權利和自由、強烈抵制歐巴馬「大政」的「茶黨運動」在全美風起雲湧。以福克斯電視台為主的媒體也每天都在痛批歐巴馬走回頭路。
但別以為在美國這個自由國家政府就不那麼可怕了。不是的!歐巴馬政府對異議聲音的反應,很有希特勒的遺風,也是通過國家機器來壓制不同聲音:
最近媒體揭露出,歐巴馬政府的稅務局過去幾年來一直刁難(扣押)有「茶黨」和「愛國」字樣的民間組織的免稅申請。被刁難的團體現已查出75個。另外歐巴馬政府的司法部還祕密監控竊聽了「美聯社」20條電話線,包括美聯社總機在內的100多名記者、編輯的電話遭監控,有記者的手機、家庭電話都被竊聽。
如此濫用政府公權力壓制不同政治見解(組織),動用司法部門竊聽恐嚇記者(和提供消息者)的行為,引起輿論大嘩。美國國會為此舉行了聽證會,正進一步獨立調查。評論家說,這種壓制不同聲音和媒體的做法,不像是民主美國的行為,而是共產國家、極權社會的做法。
歐巴馬政府想用這種方式,降低對他實行社會主義政策的反對聲音,實在是誤判了美國和世界形勢。當年羅斯福像希特勒那樣也要走社會主義,還有情可原,因為當時俄國史達林推行國家主義和工業化,迅速發展了工業和軍事。希特勒推行的社會主義也使德國經濟迅速好轉。所以當時羅斯福內閣有不少人羨慕德國俄國模式,甚至公開推崇義大利墨索里尼的所謂要照顧窮人(little guy)的社會主義。
歐巴馬的「水門事件」
但今天,史達林和希特勒的社會主義,都隨著共產政權和法西斯的毀滅而壽終正寢了。現在俄羅斯已經邁向市場經濟,紅色中國也羞羞答答地走向資本主義(自稱「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歐洲,福利社會主義的危害更是一目了然,處於經濟崩潰危機的希臘成為典型代表,所以歐洲國家呼喊「不要希臘化」,外部世界則警覺「不要歐洲化」。
在這種「全球化」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在美國內部「回歸憲法」之聲(美國憲法精神是:限制政府權力,保護個人權利)鼎沸之際,歐巴馬背道而馳,想重走羅斯福、希特勒式的國家主義、社會主義老路,甚至動用壓制不同聲音、威脅自由媒體的手段,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美國共和黨眾院領袖誓言,對稅務局濫用權力、刁難不同政治聲音的做法要查到底。「這不是哪個人辭職的問題,而是誰要蹲監牢的問題」(稅務局兩名主管已辭職)。如果最後查出歐巴馬本人下令或參與此事,等待他的將是「彈劾」,下場不會比尼克森的水門事件好多少。
歐巴馬政府的這兩個醜聞,典型地代表了政府是怎麼從兩個最關鍵的領域開始掌控、左右民眾的。稅收是掌控經濟大權的手段——公民繳稅不夠有坐牢的可能;刁難你的稅收問題,直接影響到你的生活資本。訊息是掌控思想的手段——政府封鎖甚麼信息,讓你知道甚麼、不知道甚麼,直接可以主導你的思維方向。這點我們從一切獨裁國家的做法上早已清清楚楚。一個政府掌握了其公民的經濟命脈和訊息管道,就是掌控了人的一切!
今天,美國政府還遠沒有大到可以掌控人的經濟命脈和思維空間的地步,歐巴馬政府就敢如此囂張,可見擁有政府權力的人會有多麼狂妄。所以,對歐巴馬闊步邁向社會主義的警告一點也不誇張,把他跟希特勒比較也不是聳人聽聞之言。真按歐巴馬的政策一路走下去的話,美國有一天成為獨裁國家並不是天方夜譚。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