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皆有錯,企業也一樣,只要是營運中的公司,裡裡外外,總是有大大小小的錯誤存在。我在上一期《看》雜誌專欄中探討企業定期推動的嘗試錯誤活動,有如一種節奏,是企業創新活力的來源;這一期,我們要談另一種錯誤:偶爾發生的重大錯誤。
我特別喜歡觀察企業的錯誤,看看它們犯了重大錯誤之後,承受何種程度的損失、以及如何回應改正。這不是找碴,而是利用特殊事件去辨識企業的實力和產業結構的變動。
最近發生了毒澱粉和過期食品的問題,相信讀者們已經看過各式各樣的報導,差不多要倒盡胃口了,但這正是我們觀察企業錯誤的好時機。
就以澱粉含順丁烯二酸事件來說,上中下游的廠商都中鏢了,紛紛進行危機處理,忙於澄清道歉,產品下架,並推出改善後的商品送驗,希望挽回商譽和消費者的信心。
經過一段手忙腳亂的混亂期之後,很快地,市場又會恢復秩序,至少我附近便利商店的關東煮仍然有消費者購買,而且價格還漲了二成;但彰化地區的肉圓業者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們宣稱業績掉了七成。事件發生已將近一個月,屏東夜市的肉圓小販仍大嘆「生意回不來」,請立委到現場當著媒體吃肉圓,希望打開生路。
固然,拿超商和小攤販比,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不可否認,我們從中看到消費者對超商的依賴,遠超過對夜市小販。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們可以暫時少去夜市,但不能一日沒有超商!
對投資有興趣的朋友都知道,股神巴菲特喜歡具有消費性壟斷的企業,例如可口可樂、美國運通等。把這概念應用到我們自己的市場,第一個問題就是,台灣有沒有消費性壟斷企業?如果有,長甚麼樣子呢?
這個問題,我們只要用「危機檢測法」就很清楚了。例如,統一布丁和義美小泡芙都發生使用過期原料事件,這二家食品大廠經過一番危機處理之後,市場雖有折損,仍將恢復。根據報載,義美仍有許多情義相挺的消費者;而統一布丁重新上架之後,配合買一送一的促銷,通路端已經出現缺貨現象!
但去(2012)年11月爆出烏龍農藥殘留問題的金墩米可就沒這麼好運了。即使是該公司是有三代經營歷史的老企業、即使事後證實烏龍一場,根本沒有農藥殘留問題,生意至今仍難有起色,而不得不利用今年端午送4,000顆粽子和4,000包米給當地獨居老人。該公司董事長沈永志說,毒米烏龍事件後商譽大受打擊,配合端午,贈送肉粽及包裝米給民眾品嘗,挽回消費者信心。
我們知道,好學生總是比較容易被原諒。當企業發生錯誤,卻被市場原諒時,我們知道,這八成是一家「好公司」——不是具有壟斷力,就是擁有消費者信心;這樣的公司,獲利一定不俗。反過來說,一家企業,若不想被單一事件給打垮,最好的策略就是累積長期的信譽和實力。
無所不在的業者「自律」
但有時大家都犯錯,獨獨你沒犯,便會一炮而紅,產業地位急速提升。2011年義美從塑化劑風暴中脫穎而出,就是最好的例子。義美原本就是不錯的公司,但不可否認,在塑化劑事件之後,該公司的地位達到前所未見的高度,幾乎成了台灣食品的精神代表。
消費性產業的廠商之間,平日在生產、行銷、通路、價格等方面的競爭激烈,形成拉鋸戰,要有全面性的大勝利並不容易。可是一旦出現特殊事件,局面立刻劇烈變化,讓參與競爭的廠商措手不及。
因此,任何一家廠商,除了管好自己的流程之外,要知道,競爭對手也緊盯著我們,稍有差池,很可能演變為不可收拾的大事件。此外,請特別注意,員工也會眼睜睜地看你犯錯,等著隨時出來爆料。
還記得2011年11月發生的過期巧克力事件嗎?一家烘培原料進口商被媒體批露將過期巧克力改標籤之後售出。此事引起軒然大波,各大飯店和烘培業者紛紛撇清。後來這家進口商的技術部經理說:「不排除是公司員工的惡意搗亂公司。」
我錯故我在
英國經濟學家奧莫羅德(Paul Ormerod)在《敗部經濟學》(Why Most Things Fail: Evolution, Extinction and Economics)中談到,進化的原動力來自錯誤與失敗。我們從這幾次食品安全事件也得到相同的觀察:既然同樣的錯誤對不同企業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有抵抗力的公司和沒有抵抗力的公司便在競爭上出現關鍵性的差異。重大錯誤具有產業淘汰效果,也就是說,產業會因重大事件而有所演化。
許多企業主張「做對的事」,這是很好的概念,在平常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但是要小心,千萬別在意識裡,建立了「我沒有錯」的頑固概念。因為在這種「不犯錯」哲學之下,除了失去我們在上一期所探討的嘗試錯誤之外,還會在重大錯誤發生時驚慌失措、甚至於渾然不覺。
羅馬哲學家奧古斯丁(St. Augustine)說「我錯故我在」(fallor ergo sum),這句話可是比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還早了1,200年。如果有能力知道自己可能犯錯,那麼吾人就會知道虛心檢討、接受指點並改變自己,精益求精。如果失去這種知錯的能力,意識裡永遠不覺得自己有甚麼需要改進的,那就等著滅亡了。
慢著,我上面的言論也許有錯……請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