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擷取自翁惠平臉書
冷氣強、空間大的台北車站11日成為3萬名外勞慶祝伊斯蘭教開齋節(如同台灣的過年)的「大型交誼廳」,大廳內有5、6千人席地而坐,有人拿著漢堡、炸雞甚至端出大蛋糕在大廳裡野餐、拍照,也有人用智慧型手機邊聽家鄉的網路廣播邊談心。
因為車站大廳被擠爆,許多民眾必須繞路買票,垃圾量也大增。一名檢察官在臉書po文,認為「台北車站被外勞攻陷」,政府不處理不僅有礙觀瞻,也會出亂子。此言引發網友熱議,有人附和是該管一管,有人質疑這是歧視外勞。臺鐵說,只要不發生維安衝突,還是以柔性勸導為主。外勞很無奈,因為真的沒有地方可去。
車站本是公共空間,如果秩序良好,不製造噪音、髒亂,不影響他人觀瞻及權益,人多未必是問題。不是說「數大便是美」嗎?有什麼機會可以讓人一次看到這麼多「外國人」辦活動?
只不過,在很多人心中,恐怕就連對「外國人」和「外勞」都有不同認知,甚至是不同概念。延伸來看,所謂的「外配」似乎也多被認為是來自東南亞或中國大陸的配偶,那麼,來自歐美等西方國家的配偶就不是「外配」嗎?這其中的差別代表什麼?
如果聚集在車站的不是外勞,而是一群活潑可愛的小朋友,是否有人會說「超級卡娃伊」呢?如果是一群型男、辣妹在車站辦活動,是不是會說「青春洋溢、熱力四射」?如果是一群洋妞、俊男呢?一群老人家呢?大家又會怎麼看待?
假如我是離鄉背井的勞工,遇到「過年」這種大日子,自然希望能和同鄉們同樂同慶,分享彼此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但是,找不到更適當的空間,也只好在車站大廳聊天、野餐了(其實又不是在野外)。
話說回來,很少有人能夠天天過年啦,一年只有一兩天。假如鬧出事情,恐怕明年就很難過年,甚至沒地方過年了。沒有人希望這樣吧。
當然,在這種難得的時刻睡覺,實在是太浪費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之意見與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