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漲價潮即將來襲,包括電價、高鐵票價、油氣價格,可能在10月同步調高,國內航班機票、台鐵票價、各風景區停車費等也可能在明年跟進漲價。主計總處說,10月調漲電價後,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將減少0.02個百分點,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上升0.06個百分點。官員認為,如果加上其他漲價項目,將衝擊到未來半年到一年的物價與經濟成長率。 相較之下,「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上班族似乎變成窮忙族。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今1~5月「名目平均薪資」比去年同期減少0.76,考量通膨因素後,「實質平均薪資」更減少2.16%,為史上第三大減幅,僅次於2008、2009年金融海嘯時期,目前實質平均薪資48725元,還不如1997年的49009元,實質薪資倒退16年。許多人已經10幾年沒加薪,甚至薪水「倒退嚕」。入不敷出將讓家庭經濟壓力更大。 物以稀為貴。依照經濟學的供需理論,價格是由供需決定的。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又有成本推動和需求拉動2種型態,電價、油氣價格、高鐵票價等調漲,主要原因是成本推動,因為需求沒有明顯增加。基本的油、電成本上漲了,為了維持獲利,民生物價也將跟著漲價。但是,民眾的荷包為什麼沒有變大?為什麼不能要求老闆加薪?罵政府、罵國營事業漲價,偏偏就是沒人敢罵老闆「為什麼不加薪」。而企業經營不善、虧損了,首先想到的就是裁員、減薪,受薪階級層真的感覺很弱勢。 10幾年來,隨著企業外移,國內的工作機會減少了,相較之下,供應過剩、同質性的勞動力過多,薪水當然很難調高。近幾年,職場新鮮人平均要花半年到1年來找工作。勞委會調查發現,2012年大學畢業社會新鮮人平均起薪僅26,722元,相較於13年前(1999年)首次調查減少740元。台灣的大學生增加了,大學生的素質和企業的人力需求若沒有相應提高,按照供需法則,薪水也就漲不了。你不做了,後面還有很多人排隊想進來呢。這種情況下,員工有什麼談判的能力? 從另一方面看,現代社會生產技術進步了,大量生產商品,但是,對資源的消耗和浪費也增加了。舉例來說,手機、電腦廠商一再推出新機型,刺激人們消費,汰換掉舊品,這些還能用的舊品就這樣生命告終了。人們一再購買,享用差異不太大的商品。求新求變的物質慾望讓開銷增加,感覺越來越不夠用。企業也因為生產太多相似的商品,競爭加劇,必須花費更多人力、物力去行銷,但是,公司獲利不高,員工薪水就很難調升。 從企業生產來看政府政策、人才教育,是否也有相似的資源浪費?如果政府沒能創造環境鼓勵企業增加在國內的投資生產、企業沒有轉型創造更高附加價值的商品、受薪員工沒有提高自身的可用價值,是否也像商品一樣被消耗、浪費掉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之意見與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