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星期,我應朋友之邀,去為大學生講些投資的東西。自然地,內容包括壟斷、競爭、經濟租等概念。雖說這些東西不是甚麼新觀念,我還是做了一些準備,盡量蒐集相關資訊。在準備中,我意外地發現,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認為經濟租、壟斷租等行為,是當今經濟的主要勢力,可能也是最大的禍源。因此,我們就續上一期,再多談一些經濟租。
首先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2012年在《不公平的代價》(The Price of Inequality)一書中指出,尋租行為是造成今天所得嚴重不均的重要因素之一。他認為全球都面對所得過度不均的難題,而這個問題的根源是財團綁架政府,透過各種勢力公權力失衡,嚴重偏袒富人,並損害中產階級和勞動階級的利益。
這是嚴肅而令人難過的議題,但我們即使沒讀過這本書,對於財團企業家族如何運用力量,影響立法和政府施政,已經耳熟能詳。總之,和公權力掛勾的尋租行為,已經是全球主要禍源之一了。
利潤和生產力無關
政府的失能,還有機會透過公民運動或反對運動來扭轉或是平衡;但有許多經濟體,尤其是跨國企業,即使不動用政商關係,也有很強大的壟斷力量,並享受龐大的經濟租利益。
另一位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今年6月在《紐約時報》的論壇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沒有生產的利潤〉(Profit Without Production)。他認為同樣是經濟停滯和所得分配不均,今天的問題根源,和上個世紀比起來,已經有基本上的不同,因此不能再用老套的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工具去因應。
經濟之所以會變成這個模樣,主要是因為「壟斷租」越來越嚴重。壟斷租是經濟租的一種,指企業靠壟斷力量取得超額報酬。由於壟斷租越來越龐大,使得利潤與生產漸漸脫鉤。也就是說,今天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主要利潤來自壟斷力而不是生產活動。
這點需要進一步解釋。如果企業的利潤和生產活動息息相關,那麼,生產活動不論自動化程度如何,總是需要聘請人員去規劃、管理和操作。也就是說,企業利潤和人員薪資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簡單說,公司賺錢的話,就會有許多員工拿到薪水和獎金。但如果企業的利潤和生產活動無關,主要來自壟斷的利益,那麼很抱歉,公司賺錢,未必就要雨露均霑地分給員工了。
因此,如果我們去統計一個經濟中,薪資所得和利潤租金的消長狀況,就可以間接得知經濟租的影響力。而克魯曼發現,自2000年開始,所得分配的重點從薪資轉向利潤!
新經濟2.0
總之,根據這二位學者的觀點,企業享有過於龐大的經濟租是本世紀經濟問題的根源,這和上個世紀90年代所預測的新經濟大相逕庭。
上個世紀風靡一時的新經濟,主要是指知識經濟,由於資訊科技的發達,知識的重要性脫穎而出,可以有效提升傳統的勞動生產力,並創造各種商機和就業機會。在新經濟之下,全球普遍是低通膨、低失業、高成長。
可惜這個美麗新經濟在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之後,就跟著破碎了,在以經濟租為主的經濟裡,主角換了,場景也跟著改變:高通膨、高失業、低成長。我稱之為「新經濟2.0」。我用2.0的用意是希望3.0快點到來,把可怕的2.0趕走。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2.0企業是哪些,做些甚麼事。上一期我們提到了孟山都,克魯曼則提到了蘋果、微軟和金融業。蘋果和微軟具有一定程度的壟斷力,世人皆知,但為甚麼金融業也是呢?
如果我們用「華爾街」三個字來代表金融業,答案就很清楚了。剛出爐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Robert Shiller)今年9月接受《Money News》專訪時談到,華爾街的工作,不論是投機交易、投資銀行業務或是櫃檯買賣,根據學術界的研究,都是屬於尋租行為,對經濟、社會沒有甚麼貢獻,甚至有害。他把這些行為比喻成封建時代的領主,用一條鍊子把河攔起來,對往來的船隻收取「過水費」。這個領主並沒有做任何改善河運的設施或工作,完全沒貢獻,只是白白拿走一筆費用。而如果有太多的領主在同一條河上攔水收費,那麼,這條河就沒多少人要走了,造成資源的閒置。
第一志願不再是醫師和工程師
其實席勒這篇專訪主要是談大學畢業生求職的志願問題。席勒說,根據2006年一項對美國菁英大學畢業生的調查,哈佛有25%、耶魯24%、普林斯頓46%的畢業生進入金融業服務。
過去美國最聰明的人大多選擇讀醫科或是工程科學,如今卻爭相進入華爾街,實在令人感慨。但這些菁英進入華爾街之後,實際上到底是做甚麼工作,以領取高於其他工作數倍的薪水呢?說出來你可能會嚇一跳,《華爾街的猴戲》(Monkey Business)的二名作者剛好是哈佛和華頓商學院畢業的MBA,並進入華爾街知名投資銀行工作。他們說,不過就是穿西裝提包包、做些文書處理和影印之類的雜務。
畢竟,攔路收費不需要太多的腦力和技能。但這樣的工作,為甚麼非得要哈佛和華頓的企管碩士來做呢?因為,攔路收費本質上就是菁英的工作。
最後,是的,我那次上課,就是去教他們如何攔路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