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剛走近會議室,就聽到這樣的對話:「縣長呢?」「剛剛不是到了嗎?」「縣長用車就停那裡,看來已經到啦!」「那她到底跑哪去了?」「巡視吧。」「還真是停不下來!」……
這裡是2013雲林農業博覽會的臨時指揮中心,距離12月底博覽會開幕,只剩下十來天。穿著白色夾克的縣府各處室主管來來去去地穿梭,忙碌中透露著幾許興奮。
過了一會兒,在一片熙嚷聲中,蘇治芬高瘦的身形出現在小徑上,一面與幕僚交頭接耳,一面眼神犀利掃視周遭。她腳步很快,臉上略顯疲態,但舉止氣定神閒,與四周縣政府人員趕工緊繃的氣氛形成對比。
位於濁水溪沖積平原的雲林縣,擁有豐富的水源和廣大土地,促成了以農業為主的土地利用型態,成為台灣最大農牧產品生產區。李唐峰攝影
號召年輕人來成為「百萬農民」是雲林縣的施政方針。李唐峰攝影
雲林縣以農立縣,「農業首都」名不虛傳。李唐峰攝影
散落在農博園區內的稻草堆讓孩童玩的不亦樂乎。龔安妮攝影
喊出口號》
擺脫汙染包袱
帶領雲林走向農業首都
從空中俯瞰,位於濁水溪沖積平原的雲林縣,擁有豐富的水源和廣大土地,促成了以農業為主的土地利用型態,成為台灣最大農牧產品生產區。但弔詭的是,當記者走在雲林縣政府所在地的斗六市鬧區,理應是熙來攘往的大馬路上,行人、車輛卻不多,整座城市步調緩慢,彷彿鄉間。「這裡是一個不被看好的地方,比較落後,人口結構上比較沒有競爭力,老人比較多。」蘇治芬如是說。
根據統計,雲林縣目前人口數約七十萬,五年來已流失掉將近十六萬人。蘇治芬認為,雲林縣人口流失嚴重的原因之一就是年輕人不看好農業未來。如果雲林縣的農業政策沒有繼續發展,農地也會漸漸流失,最後將成為一個大工業區。「工業用地一定不適合人居,所以我想要保有這樣一個好的地方,把這地方(雲林縣)變成是人可以居住的地方,讓人和土地可以彼此依賴。」
然而,在追求產量的慣行農法(指有使用農藥、化學肥料等一般習慣的栽培方式)幾十年來的運作下,化肥與農藥超量使用、畜牧業廢棄物處理不善、石化工業長年汙染,雲林的土地早已不敷使用。
談到雲林縣汙染問題,蘇治芬表情凝重:「雲林已經有台塑六輕,一個重石化工業丟在這裡,老實說,土地已經承受不了更多的汙染,無論要引進甚麼樣的工廠、工業,都會加重我們的負擔。既然這個縣是以農立縣,所以我想得很簡單,就是要把農業搞好。在批評六輕的同時,我們也要檢視農業這塊,農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那我們只要把農業不好的部分慢慢降低,變成好的農業越來越多,就是這麼簡單而已……」
為了讓農民更有自信,也更有意願嘗試農業創新,蘇治芬帶領著縣政府團隊,喊出「農業首都」,不斷推出相關補助政策,如溫網室與農業機具的補助、推廣農民大學與有機先修班、輔導成立安全生產基地以及產銷履歷驗證,或是號召年輕人來成為「百萬農民」。蘇治芬的理想一是讓農民減輕生產的成本負擔,二是讓農民朝向對土地友善的有機農業發展,教導農民運用新的思維發展農業的各種可能性,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當農夫。
同時,舉辦農業博覽會的計畫,也逐漸在蘇治芬的腦海中萌芽、茁壯。
蘇治芬認為,農業可以是個生活的樣態,「是一種可以很自在,不富足但滿足的生活。」丹尼爾攝影
蘇治芬希望農博有品味還要有內容物,在農博裡每一個展館突顯一個主題。圖為「碳匯林場」裡的美麗景觀。李唐峰攝影
打破現況》
舉辦農業博覽會
找回農業生活的小而美
走在農博生態濕地邊,水鳥、蛙鳴聲此起彼落,你很難想像,這裡在一年前還是一片荒蕪之地,唯一引進的水源竟是附近住宅區排放的廢水。「這條我取作農博大圳,本來汙染非常嚴重,(團隊)就把這條河水整理後,流進來(生態濕地)用,讓大自然淨化。在這裡你會發現源頭是最髒的,到末端來講是最乾淨的!」說到圍繞著農博園區的牛軛湖,蘇治芬眼中盡是得意。
她繼續解釋說,農業除了是一個產業,更應該是一種生活的樣態。「這種農業生活是你怎樣照顧自己又照顧這個土地,然後可以過著一種比較自在的,不是很有錢,但是生活很滿足的,不富足但滿足的生活。」
由於台灣長期以來標榜工商社會就是進步的價值觀,加上生活型態改變,農業在台灣已經逐漸走到一個谷底。蘇治芬強調,這個谷底包括人在社會的階級、「錢」途、前途的問題,這樣的狀況對於農民來說,幾乎感受不到任何未來。因此,舉辦農博、找回在地人的信心,成為蘇治芬連任縣長後的最大目標。
「我認為這是一個新的觀念,我們的主題就是叫『用心預約未來』!為甚麼預約未來?是因為我們也不滿意現狀,所以我們預約未來,希望未來可以長怎麼樣。」
為了帶給雲林農民未來感,她捨棄傳統行銷手法上強調辛苦、勞力的農夫形象,改要求以年輕、時尚的方式,作為農業博覽會的主要設計風格。例如雲林隨處可見的「I am a farmer」看板,上面笑得燦爛的年輕夫妻,就是貨真價實的七年級返鄉農夫。不知情的人,還會以為是縣政府特地找來的專業模特兒呢!
蘇治芬說:「我不要讓人家覺得說雲林是比較沒有品味的地方,覺得農業是陳腐的東西。有品味還要有內容物,在農博裡每一個展館就突顯一個主題,強調農博要能檢討、要能反映現在農業碰到的瓶頸,而不是辦一個嘉年華活動,大家開開心心玩就沒了。那種的我沒興趣。」
不服輸、打破現況,是蘇治芬堅持帶領縣政府所有團隊,舉辦農博的原動力。
透過農博,蘇治芬希望能把對土地、對故鄉的感情,完整留下。李唐峰攝影
「治水」一向是雲林縣的痛,當溼地成功在農博園區內重現,意味著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未來可能性。李唐峰攝影
預約未來》
把好的農業留下
雲林人驕傲喊出 I am a farmer!
蘇治芬坦言,現階段的台灣農業結構還是有很多問題,包括缺乏完整政策、人才培育不足、農地太過零碎等,尤其面對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台灣的農業未來更令人憂心忡忡。近年來多次前往中國參訪農產企業的她,一語道破個中關鍵:「我知道中國市場不是我們能走進去的,因為政治性太強、市場太大,不是我們所能負荷。所以應該回過頭來走內需,把農業做得精緻、健康、安全,也慢慢去教育鄉民,學習農民的社會責任,不要自己種的東西敢吃,不敢吃的就賣給別人。」
雲林縣百大亮點之一的大埤三結稻草藝術村,先前是個典型農村社區,居民以生產稻米為主。當縣府的百大亮點計畫下來,村民決定試作有機稻米,於是集資租下一塊田,每人認領部分田地,各自施作。然而這個原先只是為鼓勵村民嘗試有機耕作的計畫,卻因為大家天天在有機稻田裡相見、寒暄,互相交流更健康的農作方式,不知不覺間凝聚了社區共識,農民也逐漸感受到,做有機不見得就是會賠錢。
最後,三結居民推出稻草藝術村概念,並投入藥草養生領域,營造許多農村景點,成為雲林農博157線輕旅行軸帶的亮點社區。蘇治芬知道後,覺得非常感動,「他們其實知道種有機才是對的,只是多年來習慣如果賣到台北,就是要噴農藥。問題就在這裡,所以這些觀念都是要慢慢來,不能強迫他們。」
「我不想再做鋪柏油路的縣長、做農水路的縣長,那樣永遠都沒完沒了,永遠沒有新的未來!」蘇治芬揮手搖頭,彷彿眼前正有無數的「柏油路公文」待她審核。距離任期只剩下一年,蘇治芬表示,現在的她就只想著專心把農業博覽會辦好,讓雲林人可以驕傲地對外宣示:「我是農夫!」她認為身為農業首都並不是負面的事。透過農博,她希望能把這份對土地、對故鄉的感情,完整留下。
面對最後不滿一年的雲林縣長任期,問農博是否是她兩任八年施政的總結?蘇治芬露出堅毅的表情,淡定地回答:「是!」
> > >
蘇治芬小檔案
籍貫:雲林縣北港鎮
現職:雲林縣(第十六屆)縣長(2009年12月20日~)
經歷:
* 雲林縣(第十五屆)縣長(2005年12月20日~2009年12月20日)
* 立法院(第五屆)委員(2002年~2005年)
* 國民大會(第三屆)代表
家族:
父親蘇東啟生前長期投身民主運動,曾任雲林縣議會議員,是黨外民主運動與獨立運動先驅。母親蘇洪月嬌生前也長期擔任黨外及民主進步黨籍省議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