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移民綜援與法治人權

「我係香港人!50萬人強烈反對批綜援比新移民!」的facebook群組,截至22日下午2時有超過8.8萬個「like(讚好)」。
網路擷圖
第140期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12月17日,香港終審法院推翻兩個下級法院的判決,裁定申領綜合援助須符合居港7年的規定違反《基本法》第36條,下令政府恢復2004年以前、成年人居港滿1年便可申領綜援的規定。

《基本法》第36條是這樣規定的,「香港居民有依法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綜合援助是香港政府制定對貧困戶的福利政策,而「香港居民」指的就是居住在香港的居民,不管住了多少年,住滿7年後,才叫「香港永久居民」。

本來,生活困難的香港居民享受福利是天經地義的社會保障制度,但1997年後大量新移民根據《基本法》的規定可以移居香港,許多人來香港後,就以家庭貧困為名,申請綜合援助,增加政府財務負擔,也引發納稅人不滿,因此政府在2004年修例,要在香港住滿7年才可以享受綜援。而申請租金便宜的公屋,本來就規定須住滿7年後才可以申請。

有貢獻才享社會福利 合理!

我在1976年從中國到香港定居,當時香港房租已經很高,負擔很重,有意申請公屋,但是規定要住滿7年以上才可以申請,理由是新移民剛來,沒有對香港做出貢獻,就不應該享受社會的福利成果。我覺得這個規定很合理,當年學習馬克思的《資本論》,不也批判「不勞而獲」的剝削階級思想嗎?

初到貴境,只能在工廠謀職,薪資很低,常常看著銀行存摺嚴控家庭開支,但是從來沒有動申請福利的腦筋。只有在家人因為心臟開刀,實在負擔不起需要我幾年薪資的龐大費用,才在醫院的社工那裡登記,由香港「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撥出補助款,讓我切身體會到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因此也心甘情願畢生為這個普世價值而奮鬥。

但是後來也看到一些中國人,不論移民美國、香港,還是其他國家,往往拋出假資料,貪盡小便宜,為「不勞而獲」而奮鬥,實在很不以為然,但是這似乎是個趨勢。不止中國人,可以說華人在這方面的計算是非常的精明,令人嘆服。

綜援紛爭的起因

這次香港終審院的判決,就是一位廣州來的孔姓婦人,丈夫在她來港後一天病逝,公屋單位遭收回,她流落街頭。她不滿2006年向社會福利署求助時,署方對新移民有偏見,說受盡屈辱才決心向法庭上訴。但是2013年5月高等法院駁回孔姓婦人上訴時,法官就指出孔婦在廣州擁有物業,兩名兒子有謀生能力,她並非是完全無依無靠的寡婦。況且社署有酌情權,可豁免居港規定而發放綜援金予有關人士。也就是如果真有困難,社福並不會死扣7年居住期限而見死不救。

但是終審院只管對《基本法》的法律條文作出解釋,也是從廣義上的人權來解釋,不管在香港住1年還是7年,都是平等的,才做出這樣的判決。

雖然這個判決符合法治與人權的要求,但是在香港還是引發反彈。擔心此例一開,會湧來大批新移民申請綜援。根據學者的計算,現時40萬綜援受助人中,僅3.3%(即1.3萬人)是新移民,隨著裁決,領取綜援的新移民占所有申請人的百分比,將彈升至2004年修例前(即要求住滿7年)的13%水平。還有人擔心,如此一來,新移民一來到香港,也可以申請公屋,對老香港不公平。

為此,建制派的自由黨青年團促請政府盡快修改法例堵塞漏洞。新民黨主席、前保安局長葉劉淑儀表示,1997年回歸至今,香港社會福利開支升幅高達179%,內地人在港產子人數已多達20萬,認為裁決涉及的綜援開支難以估計,擔心會促使更多新移民申請綜援,長遠增加財政負擔。

不是經濟與福利問題

是中港關係的政治問題

泛民主派的看法就比較微妙。工黨和民協歡迎裁決,認為對政府財政影響不大;這兩個政黨代表底層利益,所以觀點也鮮明。民主黨主席劉慧卿表示慶幸,民主黨前主席、立法會議員何俊仁認為,裁決約束整個政府,有深遠意義。由大律師與專業人士組成的公民黨,則要求政府交代裁決的影響及提出解決辦法。

但是屬於泛民的年輕網民看法很不一樣,判決出籠後,網上隨即出現左翼和本土派人士紛爭,有人指每個人都有權享用社會福利,有本土派就擔心中國人會湧港申請其他福利。一個稱為「我係香港人!50萬人強烈反對批綜援比新移民!」的facebook群組,截至22日下午2時有超過8.8萬個「like(讚好)」。

這些網友把協助孔婦辦理上訴的何喜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蔡耀昌(民主黨、支聯會副主席)等人罵到狗血淋頭,斥他們是「社棍」、「大中華膠」,出賣香港;支持裁決的言論的人也被稱為「左膠」。有更激烈的言論說:「反對批綜援比新移民,支持暴動,打倒幫新移民搶香港人資源既垃圾會議員或賣港狗賊,支持立即解散垃圾會(立法會),由97前已經係香港永久居民及97後在香港出世而父母都係香港人既真正香港人,一人一票重選立法會,真正為香港人服務。大陸人變香港選民,香港普選有何用?」

泛民就本土認同的分裂情況已有多年,2013年9月3日,兩位泛民議員范國威、毛孟靜與幾百位泛民與社運人士聯署在台灣報章刊登拒絕「中國化」的廣告,也引起泛民內部一些人的不滿。10月底,范國威在立法會提出「港人優先」的議案被否決,其實主要就是要求中國以家庭團聚為名每天放出150人到香港定居的名單審批權應在香港,甚至要求減少移民香港的人數,但是泛民中也有人認為這是歧視中國人。

11月1日范、毛與一批本土派人士聯署「港人優先」的聲明。但是泛民的另一位議員梁國雄(長毛)牽頭,由22位泛民議員與一批社會人士聯署另一個聲明,以示與本土派的區隔。長毛從來不隱諱他是馬克思主義者,雖然是中共眼中的「托派」,卻也是不折不扣的「左膠」。他曾經拿著中國的五星紅旗來台灣「保釣」而令人側目。但是他的反共也很堅決,對共產黨的認識比一般香港政治人物深刻得多。

實際上這個「利益」問題不能單從經濟與福利角度來看,而是關係到中港關係的政治問題,那些不顧形象、愛貪小便宜的中國人,便成為「中國」的替罪羊。不解決這個問題,作為「中國人」的身分,不但香港人投以異樣的目光,全世界亦然。這是「領導一切」的中共要負責的。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印度造最便宜汽車 每輛台幣8萬
印度汽車協會統計,因為汽車的普及率平均每千人不到7輛,遠低於德國每千人550輛與法國每千人476輛,使得印度車市具有龐大吸引力,…
中國工人「世襲制」引發的縱火悲劇
在諸多影響中國社會安定的問題當中,最大的問題是失業。中國媒體有個特點,凡討論也解決不了的就不再多談,因此「失業」…
地震救災之後的第一要務:問責中國政府
5月12日四川大地震發生至今已十餘天。儘管中國國內有人寫文章聲稱,目前不是問責與反思的時候。…
針對需求建立供應鏈 obis從賣床墊躍升為選物店
成立於2015年,「obis歐必斯國際家居」從床墊異軍突起,初期便立意要成為「台灣的IKEA」,打造台灣的居家平價時尚品牌,…
台灣出口成長不像表面上看那麼高
出口一向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但相對重視和依賴出口的結果,也使我國出現出超太大以及國內建設和生活品質低落等問題。因此國內常有要發展內需…
2011華人十大新聞 - 9. 投資中國受害台商 全台遊行駐點抗議
2011年下半年,當各界期待第七次江陳會能簽訂《兩岸投資保障協議》時,9月9日卻有二百五十多位在中國受害的台商走上台北街頭遊行抗議,…
激烈對壘 洋微博中國闖江湖
近日,據中國大陸社群網站「新浪微博」市場管理中心的統計數據,截至5月份,已有14名美國政要開通新浪微博。其中,…
千年智慧 三十年經驗 讓身體真正健康
「從自己的需求出發,以自己要吃的高標準,提供優良的保健食品給國人。」 32年前,台記創辦人林駿杰因為一次嚴重的意外造成健康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