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_Central_Bank,簡稱ECB)籌劃的債券收購計畫──「直接貨幣交易計畫」(Monetary Transaction,簡稱OMT),在今年2月7日遭到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的質疑,並請求歐洲法院判決該計畫的合法性。雖然此計畫始終受到德國央行的抵制,但市場普遍認為,撙節措施的成效已讓歐元趨穩並成為國際避險工具,適時推出類似QE的OMT計畫,將讓歐洲經濟獲得足夠的經濟復甦動能,走出通縮陰霾。
仿效QE推OMT 心戰喊話收效
為了解決歐盟因為處理債務危機導致經濟一蹶不振的問題,歐洲央行多次宣布降息,試圖透過引導市場利率調降方式來刺激經濟成長。然而,南歐國家的公債殖利率卻不降反升,最終使得ECB的這個機制停擺。市場分析指出,這是因為ECB並未清楚認知歐洲市場擔憂的並不完全在於資金充沛與否,而是導致經濟不振的元凶──主權債務這個爛攤子是否能夠獲得充分支撐。
所謂主權債務(Sovereign Debt),乃是指一國以自己的主權為擔保,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世界銀行,以及其他國家借來的債務。
歐洲央行降息策略失靈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立即改弦易轍,仿效美國聯准會(FED)的量化寬鬆QE政策,推動歐洲QE版的OMT計畫,宣布無限制收購主權債務。自2012年7月26日公開此訊息,9月6日才正式公布計畫內容,兩個多月內,不費一兵一卒,歐洲央行就已經成功讓西班牙、義大利的公債殖利率大幅滑落。
但OMT果真是挽救歐洲經濟的萬靈丹嗎?收購的模式真是無上限嗎?至少德國央行不這麼認為,也不同意這麼做。
違反市場機制德國央行力抗
德國認為,在處理歐債危機與提振經濟問題上,應在撙節措施運作下回歸市場機制。前者是國家財政的結構性改革,後者是依據市場對主權國家的財政認同程度,決定公債殖利率的高低。但OMT設計的原則卻違反了這個機制。無限制的購買有問題的主權債務,只是紓解這些國家的壓力,導致政府改革的延宕,使得問題愈加嚴重,最終不可收拾。
在德國央行的壓力下,歐洲央行不得不修訂OMT的計畫內容,在執行上,由受紓困國主動提出,歐洲央行才可啟動收購;此外,僅限於收購3年期以內的短期公債,直到市場殖利率回到歐洲央行滿意區間後,立即中止,而非無限制收購;在條件上,必須由3駕馬車(歐洲央行、歐盟、國際貨幣基金)訂定該國財政改善目標並監督改革進度,未達標或不肯接受者立即取消收購計畫,等同於撙節措施的監管機制;在預防印鈔導致通膨的疑慮上,歐洲央行將發行可於市面流通的可轉讓定期存單,以回收市場多餘鈔票。
比QE更嚴苛的OMT機制公布後,雖然遭致許多批評,但立即起到提振市場信心的心理效果,雖然計畫僅屬草創,不費一文錢就讓主權債務最嚴重的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三國的公債殖利率即刻下降,西班牙甚至已跌至2012年高峰期的一半,讓這些飽受撙節壓力的國家在財務借貸與利息支出上,獲得喘息機會。
德承擔巨大風險OMT成統一絆腳石
儘管著眼於未來發展的可能,總理梅克爾已經同意該項計畫,德國央行依舊未對歐洲央行的OMT計畫鬆手。原因之一是OMT正式啟動後,雖然各銀行得以出脫問題公債,改善資產負債表,提高放款意願,但債券風險卻將轉嫁給歐洲央行的股東,因此,受害最深的將是最大股東德國。根據資料統計,德國對歐盟其他國家的債權總額已經逼近8,000億歐元,其中西班牙已經超過4,000億元,義大利近3,000億元,希臘超過1,000億元。
原因之二是,德國針對歐債問題的核心解決方案是財政統一,OMT的推出卻成了絆腳石。究其實,財政無法統一,確實是歐元區在設計上的最大缺陷,希臘當初就是鑽了這個空子,放任財政赤字惡化,大搞經濟大躍進,公債殖利率甚至一度與德國相當,最後終於泡沫化,觸發歐洲這場大災難。雖然2012年歐元區國家取得了統一財政的共識並成立財政統一聯盟,但隨後的談判卻是曠日廢時,各國對於完全交出財政權基本上是各懷鬼胎,同床異夢。因此,分析表示,這無疑讓德國認為,OMT計畫根本只是歐元區一些不情願交出權力者的緩兵之計。
德國經濟學家指出,就算德國認為OMT已違反了歐洲央行不得以貨幣融通預算的禁令而一狀告上歐洲法院,但一向支持歐元的歐洲法院不太可能拒絕或限縮OMT的權力。分析也認為,在撙節之後的歐盟已經陷入市場對當局失去信心所導致的經濟衰退局面,推出OMT確實能夠讓握有大批避險基金的銀行業者在歐洲央行的承諾下大膽投向高收益的企業體系。
OMT的確存在結構上的缺陷,但恢復信心的成效卻有目共睹。難怪市場要恭維德拉吉,說她比前任歐洲央行總裁特里謝(Jean-Claude Trichet)要精明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