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印度人,與華人在積極程度上的差異

這張圖跟我們要談的沒有關係啦,這是電影:
Harold & Kumar Escape from Guantanamo Bay 的劇照
Winston Chen

(以下的故事中,所謂的印度人與華人,都是成年以後才到美國讀書的,第二代以後的移民,我都把他們歸類成美國人)

故事是從我某個朋友MBA 學程參加的創投投資競賽(VCIC)說起。

有別於台灣大學的常見的行銷提案賽,比如說ATCC創投投資競賽(VCIC) 讓學生扮演創投的角色,分組討論並衡量真實的創業企劃書,並與創業家面對面進行提案審核,Due Diligence 與投資條款的談判(Term Negotiation)。

比賽的裁判們是當地業界的創投們,從他們的專業角度衡量各隊伍在投資案的選擇,Due Diligence,與條款談判這三個項目中的表現,給出分數,最後決定贏家。

VCIC 依序分成校內,區域與美國全國這三關,一直是美國想當創投的MBA 們的敲門磚。

強者我朋友去年的團隊打進區域比賽,今年當然就成為了新參賽者咨詢對象的首選。

校內初選一個月以前

美國人領導的團隊來了。

約了強者我朋友整個團隊的整個晚上,預約了某個教室面談咨詢。

強者我朋友跟我說,從他們問的問題中可得知他們很早就開始組織,搜集資料,與討論。也因為他們有事先準備,整個咨詢面談進展得很快,也很深入。美國人的團隊很快就搜集到他們想要的資訊,往下一階段邁進。

因為結束的很有效率,強者我朋友的團隊就打電話來問我要不要去喝啤酒XD ,身為酒鬼的我,怎麼可能拒絕呢?

校內初選兩週以前

印度人領導的團隊來敲門。

同樣也是經過精心準備而來,但是時程上比上一個團隊晚了兩週,已經失去先手的優勢。

校內初選前三天

華人參賽者終於出現了。

不過華人參賽者要的不是全面的面談(也已經沒有時間了),他們透過簡訊與電話想要得到的,是『所有之前比賽的相關資料』與『比賽小技巧(tips)』。

這團隊感覺上有點危機,而且為時已晚。

比賽結果

不出所料,是美國人領導的團隊贏了。另一隊印度人(非上列討論到那組)緊咬在後。

我們先不要考量其他的因素,單以積極準備的程度而言,該隊算是當之無愧。

積極度一直是在美國主流社會成功的最基本條件,在這個例子的取樣裡面,美國人> 印度人> 華人,那華人在大公司裡面多位居技術性職位,比較少升上管理者的職位的現象自然是可想而知。

其實這現象跟傳統的華人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

1.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2. 勸進,而後進

3. 那是別人家的事

久而久之,我們處理事情的態度就變成要人『推動』,要等待指示,要等待允許,而不是自己『自動』了。

『推動』與『自動』的差異,正是能不能打進美國公司決策圈的『不積極』與『積極』的區別。

另一個簡單的報告專案

強者我朋友又跟我分享了一個分組專案報告的小故事。

當組上的成員敲定,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會假設大家會在第一次討論中,大家坐下來決定報告的走向,進行分工。我們會假設每個人都可能有當組長的機會與意願,因此會在第一次的討論中,跟所有人一起決定Leadership 是誰,等等。在大家不熟的時候,我們會採取『共識決』。

不在其位,我們不會跳出來領導。

他們組中的老美可不這樣搞。

第一次討論之前,他就已經把報告幾個可能的走向與分工都想好,並用Email 寄出。第一次討論讓大家直接針對他提出來的東西進行討論。

成員當然有說不的權利,但是討論之前,整個報告就已經被老美想過了,討論的走向當然會在他提出的框架下進行,除非有人強力反對,整個團隊的領導也會是這位老美先生。

一樣的,在團隊領導方面,這位老美先生很自然地掌握了先手之勝。如果這時候有某位華人朋友想當組長,第一次討論時才出手,根本沒有辦法服眾,大勢已去。

要跟美式的積極對戰,就要爛熟美式的積極才行。

美式升遷,我怎麼知道你能把事情做好?

就我認識,身居要角的朋友或是上司告訴我,他們這裡的哲學是:

『We promote whoever that can do the job well. (我們提拔可以勝任該職缺的人)』

但是重點是,到職該職缺以前,他們怎麼知道你能把該職務做好?

答案很明顯,你要讓他們感覺『你已經在做了』,之後升你只是讓他們能夠名正言順的把責任扣在你身上而已。

你對某個職位很有興趣,不要害羞,跳進去做就對了(當然你原來的工作還是要做好),要等到有Title 才做事,Title 就絕對不會是你的。

『你已經在做了』,這就是美式的積極。

--------------------------------------------------------

後記

有讀者推薦了一篇美式積極應徵工作的文章,對相關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閱讀這篇:祕技- 沒有人教過你的應徵技巧

(本文經作者授權使用,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複製)

出處: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哈佛商學院擴展中國高管課程的反思
近日,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高級管理人員(senior manager)培訓中心高級副主任約菲(…
接待家庭 讓老外在台灣有個溫暖的家
近年來,為了讓學生擴展國際視野,教育部及國內許多大專院校和海外學校進行交換學生活動,寒暑假則舉辦研習營,除了住學校宿舍,也會徵召接待家庭。…
養「麒麟」 中美網路戰越演越烈
在美國國會美中經濟和安全審議委員會4月30日的聽證會上,對國家情報首長和美軍戰略司令部提供網路安全建言的電腦安全專家科曼透露,…
長江2次詭異斷流 原因成謎
今(2022)年夏天,長江流域遭遇了60年來最嚴重的高溫乾旱。原本是汛期的長江,因水位下降而出現枯水,數十條支流斷流。 在歷史上,…
瞬逝的光陰、永駐的光華 張茂森獨家祕技「掐絲螺鈿」
70多年前,有一批香港師傅受邀到台為原木家具製作螺鈿工藝,增添華貴風采。此後,他們根留新竹,為台灣培育出許多螺鈿師傅,…
高牆雞蛋,到底站哪邊?
在以巴衝突中,以色列常被指責說,衝突中巴勒斯坦加薩喪生的人數更多,以色列「不成比例回擊」,是以強欺弱;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人的土地,是侵略者…
生命的意義
我信仰神,虔誠地付出心力。 生命裡充滿喜、樂,在神的帶領下,顯得如此無私。 一切的哀戚在我的心中幻化為無形。 有人與我並肩,…
中國刺激性貸款初見弊端
在中國官方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畫的驅動下,中國各銀行今年前三個月新發放的貸款總額激增到4.58萬億元,是去年同期放貸額度的2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