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發生受到大眾關注的重大歷史事件,通常會造就一些明星人物。例如太陽花學運造就了林飛帆、陳為廷、黃國昌等社運明星。與此同時,這場運動也造就了一些明星媒體,其中最知名的當屬「台大新聞E論壇」。
當時,台大新聞E論壇駐守在立法院現場,全程記錄23天抗爭實況,透過Facebook傳播,迅速提供無數網友第一手消息,成為運動期間最紅的媒體,粉絲人數也從5000人暴增至10萬人,至今有13萬人粉絲,儼然是個專業媒體品牌。
太陽花運動期間各個學校的學生陸續加入,最多曾達90人。台大新聞E論壇宋小海攝影
堅守立院23天,學生記者們憑著熱血在克難環境下生產新聞。台大新聞E論壇謝佩奇攝影
出於偶然》
扁平化編採流程 堅持報導真實新聞
在太陽花運動之前,「台大新聞E論壇」原本是個供台大新聞所同學交作業、討論上課內容的小聚所。論壇發言人彭筱婷回憶3月18日那天,她和另一位同學李嘉軒陰錯陽差地跟著抗議群眾第一時間進入議場,利用手機和平板電腦簡單做了中、英文報導,上傳到FB和CNN的公民新聞平台。
沒想到,兩則簡單報導在當天迅速引起迴響!隔天,所上同學討論後決定自主聯合其他學校傳播相關科系學生,在台大新聞E論壇上發布公民新聞。
為了打破當時一些主流媒體針對學運參與者下的「暴民」定論,編輯蔣宜婷決定規劃訪問百位示威者,試圖將焦點還原到運動本身,她笑說:「一開始只想做簡單的街訪,沒想到就這樣踏上不歸路。」
一開始,由於沒有明確的組織整合,成員兩人一組,各自在議場四周尋找題材報導。這也自然而然地奠定了台大新聞E論壇最特別的新聞產製模式──扁平化新聞編採流程──沒有最高決策主編,題材選擇全都是記者自主決定,進行報導後便透過LINE群組與大家交流聯繫、互相審稿。這種「團體協力」、「扁平化」的編採運作模式,可謂前所未聞。
彭筱婷說:「我們相信新聞是眾志成城的事業,大家互相幫忙、團結合作,才是新聞E論壇可以兼顧新聞質與量的關鍵。」
由於扁平、開放式的組織架構,在吸收新成員上十分便利,從台大、政大、世新到東吳,各校學生陸續加入。彭筱婷表示,群組最多曾經有90個人,就連3月24日行政院驅離當天,也有至少30人徹夜守新聞,隨時發稿。
有龐大的人力資源做後盾,讓台大新聞E論壇在學運期間,新聞量與即時性不輸商業媒體。
本著一腔熱血,這些學生記者沒有特定立場、沒有包袱,只是根據課堂所學,單純報導事實,「那幾天各種訊息、謠言都有,我們很重視新聞的真實性,有時候為了確認消息,得押稿押過一天。」
彭筱婷解釋,看了太多為了追求收視率而採取聳動標題、不正確資訊的新聞,台大新聞E論壇對於「真實」的要求更為嚴苛,一篇稿至少要讓五、六位編輯台成員看過後才可發出,寧可失去時效性也要確保新聞品質。
真實報導,就是學運期間的最高原則。這樣的堅持,最終贏得網友的信賴,成為太陽花運動期間最具代表性的媒體來源。
台大新聞E論壇於3月30日在凱道進行即時新聞報導。台大新聞E論壇楊承燁攝影
轉型自然》
學運後退場 更名成為「公民媒體」
隨著太陽花運動退場,台大新聞E論壇階段性任務結束。雖然團隊後續也報導不少社運新聞,但他們開始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
「這個問題討論超久的,大家足足開會開了一個月,扁平化組織在這時候完全無法起作用。」蔣宜婷表示,因為沒有負責人、決策者,過度在意每位成員的想法,導致討論組織事項時困難重重,也消磨了部分成員的信心與耐心。
編輯之一的呂伊萱認為,除了外界的期待,大家對自己的要求都很高,加上成員來自四面八方,想法、理念不盡相同,形成共識曠日廢時。
在不斷的嘗試與討論後,台大新聞E論壇決定更名為「新聞e論壇」,正式轉型為公民媒體,並訂出下半年內要完成的三大目標:出版專書、舉辦巡迴講座、新聞專題報導。
彭筱婷解釋,三大目標中的出書與講座,算是台大新聞E論壇的嘗試與挑戰,除了針對23天的太陽花學運做出沉澱、整理,也希望將經驗與心得分享給大眾和公民團體,「讓人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媒體,報導自己的新聞。」
新聞專題報導則鎖定兩大方向:反黑箱服貿運動後續與九合一選舉。彭筱婷認為,這兩項主題其實意義相同,都是希望從青年觀點出發,探討太陽花運動對於台灣公民、年輕人所造成的影響和改變。目前,新聞e論壇已經和零傳媒合作推出第一篇專題報導:〈繫上歷史的黃絲帶——從林義雄禁語抗議回顧那個噤聲的年代〉。
經歷過這次的洗鍊,成員對於改變媒體生態更有信心。台大新聞E論壇李清遠攝影
成於必然》
秉持新聞倫理 證明台灣好媒體可存活
目前新聞e論壇成員約有20人,主要決策者5位。成員多數仍是在學生,沒有經濟基礎,「我們與其他媒體的最大特色,就是完全不支薪。」彭筱婷面露苦笑。
為了下半年的計畫執行,他們上募資網站「flyingV」進行募款。沒想到,上線不到一個月即成功達標,累積至今已募得近150萬元。感動之餘,彭筱婷也認為由此可見台灣人對於好媒體的期待與需求。
太陽花學運的成功經驗以及社會的後續反應,讓新聞e論壇對未來更有信心。台大新聞E論壇李清遠攝影
「身在這個產業,聽老師、學長姐談到業界情況,難免越聽越悲觀,也有些焦慮。但是在台大新聞E論壇做新聞的這幾天,我們感覺到,其實從體制內去改變這個結構,是有可能的!」彭筱婷堅定的眼神,傳達出年輕人特有的正氣與無畏。
蔣宜婷接著解釋:「不管怎樣,只要一點點的行動,改變就是可能的,總比完全不動來得好。先有質變,才會帶來改變。」
太陽花學運23天的成功經驗,以及社會的後續反應,都讓他們對於台灣媒體的未來,更有信心。
因為是初生之犢,新聞e論壇的未來有無限可能。編輯們不排斥嘗試各種新聞樣貌,例如視覺化新聞資訊圖表。雖然目前並無明確的長期規劃,然而他們追求真實報導的核心價值,永遠不會改變。
彭筱婷堅定地說:「只要我們秉持新聞倫理,證明一個好媒體在台灣是可以存活,就是e論壇存在的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