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國民黨在台灣「九合一」選舉中大敗,台灣政治局勢大變。在北京還未想出良策應對台灣變局之時,台駐美代表處於今年1月1日早上在雙橡園舉行升旗儀式,引發了一場美中台之間的外交摩擦,餘波至今蕩漾。
中台關係正面臨調整
香港占中運動中最大的贏家是台灣。自馬英九執政以來,台灣政府採取無原則親北京姿態,遇到的抵抗非常微弱。北京已將對台灣的「一國兩制」議題列入兩岸關係日程。直到太陽花運動之後,台灣的親北京政治勢力才感到危機可能來臨。北京與港府對香港占中者的強力打壓,讓台灣各界看清楚所謂「一國兩制」純粹是中國版的狼外婆與小紅帽故事,將斷送台灣來之不易的民主政治。在「今日香港是明天的台灣」這種危機感的驅動下,民主力量開始一齊對習近平提出的「一國兩制」說「不」。
風格強勢的習近平之所以對台「說不」沒及時做出強硬反應,乃是因為他當時面臨各種極其要緊的事務:國內政治棋盤上,為收黨、軍、國安系統的大權,中紀委正在緊鑼密鼓地「反腐」,周永康大案還捂著蓋子未向外公布;大陸之外,香港的占中還在僵持階段,梁振英正在為執行北京的「兩不政策」(不出兵鎮壓、不讓步)焦頭爛額;對美國與英國,北京採取恫嚇與栽贓方式,硬說美國這境外勢力介入了占中事件,逼得白宮表態置身事外。「家有七件事,先從緊處來」,相比之下,台灣不接受「一國兩制」還只能算做不服從,可以先緩一緩。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雖然敗選,但離2016年總統大選還有一年多,北京根據對台統戰的豐富經驗,認為還有重整力量的餘地,因此鎮靜自持。
據中方解說,雙橡園升旗是台美斷交36年以來第一次升旗典禮,最初三天內,北京與華府都未對此表達意見。幾天之後,北京又採取了與香港占中時相同的手法,向美國施壓,迫使美國出面對台灣說「不」。從北京來說,這樣做比較明智,一是讓美國出面做惡人;二是吸取政治明星馬英九殞落的經驗,給接任國民黨主席的朱立倫一些改善國民黨形象的空間,以便繼續「國共合作」,共襄和平統一之大業。
美國政府的尷尬
美國歐巴馬總統還剩下兩年執政時間。由於2014年11月中期選舉民主黨大敗,參眾兩院現在都由共和黨掌控,歐巴馬事實上已成為「跛腳鴨總統」,但他卻不甘心居於如此地位,表示不向國會妥協,繼續推行自己的政策。最近的「大手筆」就是於11月繞過新國會,以頒布行政命令的方式,宣布移民改革計畫,引起輿論譁然。美國眾議院共和黨人12月4日投票通過一項法案,推翻了歐巴馬前一個月宣布的移民改革行政命令。當天,歐巴馬批評眾議院共和黨人此舉,認為這是「努力將有才能的年輕人趕出國門之外」。
台灣馬英九總統的失去民心,影響的不僅是本人,更影響到國民黨在2016年總統大選的選情。歐巴馬在美國也面臨同樣尷尬,為了挽回民主黨的聲譽,爭取選情向有利於民主黨的方向轉變,目前歐巴馬全力應付國內的民生問題,希望提高就業,並推出免費社區大學計畫,擬向富人與大金融公司徵稅,以壯大中產階級。以上種種,均是歐巴馬為明年的總統選戰搭建彰顯民主黨與共和黨政策分歧的舞台。
對於國際事務,歐巴馬基本採取避免麻煩政策,消極應對。面對來自外部的互聯網攻擊,除了口頭表態抗議不滿之外,無計應對;面對北京咄咄逼人的種種指責,他採取退讓姿態。正是這種退讓姿態讓北京有恃無恐,2014年香港「雨傘革命」期間,《人民日報》海外版直接點美國民主基金會(NED)的名,指責這是美國政府通過NED插手香港政治。這種直截了當的挑戰,白宮與國務院只是辯稱,美國政府並未插手香港事務。北京並未就此罷休,在APEC北京峰會期間,在官方合影中歐巴馬遭到中方的外交降格對待,被安排站在一名亞洲國家領導人夫人邊上,而普京則被安排與習近平站在一起。
基於美國國內政治現狀,台灣民主力量對歐巴馬政府不必期望過高。
台灣民間社會保護民主的方向
我兩年前曾在《看》雜誌上發過文章,認為台灣唯一可依靠的力量是民間社會,應該採用以時間換空間的方法,在大陸政治形勢隨時可能變化的情況下,想方設法保護台灣的民主政治。這一方法今後仍然應該是台灣民間力量採取的辦法。
台灣政治可分為兩大層面,一是內部政治,其定位應該是:現階段要明確反對北京強加的「一國兩制」,長遠目標應該是拒絕被北京專制政府統一。最理智的戰略口號應該是「在大陸實現民主化之後,台灣能夠與大陸在政治對等的情況下遵從民意,考慮是否統一」。如果2016年總統大選力爭讓國民黨退出執政地位,台灣保住目前贏來的政治空間,完全有可能。
二是爭取國際承認,這需要等待時機。由於中共在國際上的強勢與利益牽引,台灣在這一點上不能硬幹,也不必要像前些年那樣砸錢與中共競爭外交承認。只能見縫插針,以道義自持,不斷以實際行動展示台灣人民保護民主政治的決心。如果像馬英九政府那樣,幫助中共對台的紅色滲透,為北京和平統一創造條件,美國與國際社會只會順水推舟,不會代台灣出頭爭取權益。